金顶妙峰山庙会和进香古道

妙峰山矗立于北京西山峰峦之中,所属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势高峻,主峰海拔1291米,四周群峰拱围,景色秀丽。

妙峰山娘娘庙,康熙初年称北顶天仙庙,约创建于明朝末年。当时妙峰山一隅有大云寺、伏魔庙和北顶天仙庙。天仙庙位于三岔涧村内(涧沟)伏魔庙以及大云寺之北,并居于顶,故有“北顶天仙庙”之称。初创时期香火不盛,由道教管理,因为天仙圣母等神祗是道家尊崇膜拜的偶像。但据史料得知,最迟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妙峰山顶的天仙庙已经归佛教僧众管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佛教势力上升,改由僧人住持,香火逐渐兴盛。

有关妙峰山冠以“金顶”之名最早记载,始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宗室弘晃撰《金顶妙峰山进香碑记》。碑称:“兹都城之西金顶妙峰山者,据西山上之胜境,为畿辅之具瞻,上有天仙圣母之庙,至灵至圣,有求必应,无愿不从,显赫六字,光被八方。”至于为何称为金顶,据奉宽《妙峰山琐记》记载:“正殿后巨石屏立,传为妙峰之巅,所谓‘金顶’也。西畔有松二株。《燕京岁时记》:‘后殿之前有石凸起,似是妙峰之巅。石有古柏三株,是百年之物。’后殿奉白衣送子观音,金顶即当其前。”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妙峰山主峰近西部有一处石崖,绝壁百丈,秀润如莲,中部突起的光润巨石,在阳光下发出黄金色泽,得名莲花金顶。

康熙年间,妙峰山一带佛道并存,关系融洽。此时道教已从北顶天仙庙搬到山下三岔涧村伏魔庙(今涧沟村) , 直到稍后一段时间,道教在此更为衰微,最后完全被佛教取代,这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佛教受统治者提倡、推崇、利用密不可分。妙峰山佛教僧侣归属广济寺,僧众多是京城广济寺的师承法脉,是各位传戒高僧的受戒弟子。康熙帝钦命广济寺高僧震寰任潭柘寺住持,借助潭拓寺声名地位促成了妙峰山的崛起。

清早期京城内外已有了一些香会组织,在农历三月十八,即天仙圣母的诞辰,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妙峰山娘娘庙经扩建重修改称灵感宫。庙内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等五位娘娘,民间则以娘娘庙称之。而妙峰山历代供奉的女神的出身经历与佛教信仰没有任何关联,但由于她们的缘故,妙峰山却成了“佛门灵圣之地,香火最盛之区“。从康熙初年到民国末年的200多年里,妙峰山一直由僧众管辖,而庙内香火最盛的则一直是娘娘殿、王三奶奶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六子质庄亲王亲捐资财,重修娘娘庙并立下石碑一方。据妙峰山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补道路圣会碑碣》记载:“京师内外善男信女,秉虔诚以通神心。不外捧表章以上告身,不辞辛劳进香朝顶,年岁罔懈,作为例矣。……蒙赤心忠良隆恩真君,德被苍生,恩施黎庶,殿前建石以示久远。”可见此时妙峰山的进香朝顶,已成定例,形成稳固而深入人心的习俗了。终清一代,不仅京城内外士民百姓年年朝顶顶进香,捐钱祈福,就连清皇室王公贵戚也参加到了这个行列,如道光年间的宗室贵族载瀛、载津,同治年间更有慈禧太后亲自为娘娘殿题写匾额之举。《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当是清末妙峰山庙会胜景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乾隆中期至末期是妙峰山庙会及城乡各种香会朝顶进香最鼎盛的时期。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城梨园行各界艺人多在庙会期间朝顶进香,并在妙峰山建造喜神殿,捐资助善,也有修建茶棚、道路汽灯、表演助兴等形式以饷香客。抗战时期,因日军盘踞庙院,妙峰山香火骤然冷落。1945年八路军收复妙峰山,1946年庙会期间,平、津、保定等地前来的香客达15万人之多。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开庙,京城善男信女都去朝顶进香。从德胜门到阜成门各条大道上,各种香会、香客络绎于途,于京西山脚下几个地点向妙峰山汇集。出德胜门的到北安河一带登山;出阜成门的在三家店聚集过永定河登山;京南的香客沿着永定河往北到五里坨、三家店奔赴妙峰山;京西近郊一带多为旗民,他们的香会、香客经八大处一片石翻山途经满井茶棚、双泉寺茶棚,参拜天太山慈善寺魔王老爷后,经打鹰洼、军庄前往妙峰山。甚至远至天津、保定的信众也不辞劳苦,跋涉数百里到妙峰山朝顶进香。 各条大道上,沿途村镇庙门大开,设置茶棚,参驾送会,尽地主之谊,提供服务,唯恐不周。上百里范围内,人欢马叫,旗幡招展,笙歌一片,尽显盛时太平景象。

从北京城进香朝礼妙峰山的道路很多,但抵达妙峰山附近的登山道路仅有五条,称为五路香道。

1、南道

从三家店起,经龙泉务、陈家庄、孟尝岭、十八盘、仰岭、大水泉、桃园、樱桃沟、仰山寺,沿山道往西数里抵达涧沟村。

2、中南道

自东部香山北辛庄往西经青龙山,十里达一片石满井茶棚,经双泉寺、天太山沿山路经打鹰洼至杨坨、军庄、灰峪、六郎塔,在仰山寺与南路香道会合,达涧沟。

3、中道

自大觉寺、寨儿峪、三百六十胳膊肘、五道岭、萝卜地至涧沟。

4、北道

自聂各庄、车儿营、双龙岭、磕头岭至涧沟。

5、中北道

自北安河村向西仰望,南北十里长的一道山峰横亘眼前,即妙高峰(阳台山),这是前往妙峰山的四条香道必须翻越的山峰。

从北安河出发,经骆驼石、金山寺、“瓜打石”“三瞪眼”“平三里”、妙儿洼,至涧沟村。这条香道沿途庙宇景致最多,民国以来主要以天津的香会、香客最多,因为他们可以乘火车到沙河后再西行而来,此处登山最便捷。

关于妙峰山的宗教面貌与庙宇建筑,有记载主要殿堂分成四处:一是山巅的娘娘庙,二是回香亭,三是半山腰山道间的灵官殿院(傻哥哥殿),四是妙峰山顶峰娘娘庙东北侧的菩萨殿院(又称法雨寺、洛伽别院)、喜神殿院、关帝殿院。在涧沟村西南部还有玉皇顶庙院,规模颇狭小。金顶妙峰山灵感宫雄踞大顶之上,庙院处海拔1000米。旧有各类殿堂建筑60余间,自抗日战争以来陆续遭到破坏,20世纪60年代末仅剩娘娘殿独存,1976年春娘娘殿也被彻底拆除。此后山巅一片瓦砾,残垣断壁,蒿草荆棘丛生。庙前石雕宝塔相轮被拆毁,须弥座精美石刻力士金刚亦遭破坏。

旧时,每逢庙会到妙峰山进香是京城民众的第一等大事。民国甲期民俗学者、社会学学者对妙峰山的香会多有记叙、研究,有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祥地”之称。20世纪60代末门头沟区修通从担礼至涧沟村30里长的简易公路,结束了妙峰山几百年驴驮肩扛的原始交通状况,乡村公路盘踞贯穿大西山,形成了现代化公路织网的新景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