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故道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阜成门向西二十多公里,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是京城自平原向西部山区过渡的第一隘口,是戍守京西的军事要镇。旧时通往张家口必经模式口,京西出产的果品、煤炭、木材以及口外的皮货都要经此运进城,在清末民初最兴旺的时期,每天镇上驼铃悠扬,经声环绕,店铺红火,人流熙攘。街道布满大车店、杂货铺、铁匠铺、饭铺、药铺、肉铺、理发店、粮店、茶馆、旅店……是个招幌猎猎、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的泱泱大镇。模式口除了一条通往妙峰山的、天泰山的香道外,还有南、中、北三条古道通往京西的重要关口王平口,所以自古以来形成了自模式口出入京城的一条条商旅故道。

西山大道

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从模式口至三家店,跨永定河后,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一路西去,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王平口,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从王平口可通往斋堂川。过去斋堂地区所产煤炭,大部分通过这条古道外运出山,三家店有煤厂子(保存完好的天利煤厂等),主要收购斋堂、王平村一带所产之煤。在愁儿岭和牛角岭两处越岭线的路面上,均留有大量清晰蹄窝。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一直到1977年下清(下苇甸-清水)公路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法商承包的永久式桥梁“洋灰桥”, 此桥是我国最早修建的一座最大的现代化公路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使琉璃砖窑的炉火至今旺盛。

玉河古道

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村跨永定河,经大峪村、东西辛房、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十字道至王平口,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这条古道,穿越古玉河县、玉河乡,从大峪至王平口长约45华里。相传唐末五代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在大安山当土皇上,置玉河县时所修,故称为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

大峪村历史悠久,明已成村,原为京畿地区进出西山的必经之地。位于九龙山南大岭东端,永定河河谷西侧,村落较大。大峪村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古佛寺和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朝阳庵,可惜今已无存。明万历二十年建的双圣庙、龙王庙及始建年代无载的菩萨庵、关帝庙、地藏庵、娘娘庙等尚有遗迹可寻。 1984年3月,在村南出土汉白玉石质辽经幢八面刻有梵文经咒,仅“辽大安八年”字迹可辨,其余漫漶不清。1990年11月在村东南育新学校内发现金代壁画墓一座,等等不一列举。

东辛房、西辛房原为一个村,称新房,后发展为两村。玉河古道横穿东西辛房至圈门。新房村,是京西煤炭开采发源地之一,辽金时期即已开始,是门头沟煤矿所在地,煤矿开采元、明、清时期更盛。

在这条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13华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可以说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

在圈门过街楼的北侧,有一座古老的窑神庙。相传腊月十八是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十七这天,都要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代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就设在此庙。1949年以后,这里还一度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

古道穿券门洞而过,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只见青山揽翠,沟壑藏金。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王平古道

京西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构成。其中,玉河古道保存基本完好,有着上千年左右的历史;更有距今两千年左右的西山大路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风景最美丽、佚闻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两侧遗迹众多,不胜枚举。蹄窝遗存、马致远故居、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志刻石、关城、碉楼,更有囚禁宋徽、钦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岭关城是当时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韭园至牛角岭关城段古道,仅是西山大道北道中的一个精彩的局部。王平古道中保存尚好的路段还有:西马各庄段、石佛岭段、落坡岭段、王平口段。峰口庵段等;其中,尤以石佛岭路段为极致。石佛岭古道掩映于山腰与雾霭之间,几无行路;古道蹄窝更加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在王平口以东斋堂乡境内,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煤,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烧砂锅的工艺已失传了。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爨底下村。爨底下村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爨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大西山深处遍布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驼铃叮当的古道,甚至被荒草掩埋而不见其迹。

时光回转,古道上,驼铃、西风、瘦马……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了。

20160610230448_accf102caaa970ce65d217b9ae9a8e9a57caa67c.jpg

20160610230537_08fda0244b5397e030ee401fd2bea5b24f78a72b.jpg

20160610230601_6896a8696b8038f4fc8989ab005e4fccc3b90047.jpg

20160610230623_c7c2d6650fe8dd3125b1541cb39af56649bd56fa.jpg

20160610230650_0ed1686442ac630326a48ddcef43684fa02b904b.jpg

20160610231728_b6ef4839e40bbc615d351d433180031c09389c71.jpg

20160610231817_fc9956ee2f4201e204a5532c68850c6715ed24e0.jpg

20160610231910_6caf85fa09e0642959e62c753d9a2f18236eb1da.jpg

20160610231954_0085c0cfcc7d64c0a8e47e3bc023e50a268bea7c.jp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