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的历史起源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东临京城,西出塞外,接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是连接京城与山西、内蒙古的一条主要通道。作为京城的西部屏障,京西之地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群山之中,遍藏乌金。门头沟区地处西山西南的山区,山地面积占98.5%,这里盛产煤炭,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出产的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是京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经年累月地在山路石道上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道,这就是京西古道。西山之中古刹庙宇遍布,潭、戒二寺名扬海内外,妙峰山万人朝顶的盛况举世闻名,且为我国民俗学发祥之地。而自燕至明,历代长城遗迹至今犹存于西山岭涧之间,尤其是桑峪人化石、“东胡林人”墓葬的发现,更加证明距今一万年乃至十一万年前人类已经踏入西山。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京西的古道四通八达,尤其是以“西山大道”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前,黄、炎、蚩三部落在涿鹿大战,黄帝获胜后建都于涿鹿之阿(音厄),并“披山通道”于西山以逐鹿中原,这可能是西山古道最早的修路之举。其后,战国、秦、汉、南北朝时,对西山道路屡有修治。唐末五代时,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在房山区与门头沟区的接壤地带的大安山建宫馆,置玉河县(门头沟区永定镇西辛称村),为适应建筑、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下令修筑玉河道,以大安山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据《辽史》记载,辽圣宗于统和七年(989)三月:“开奇峰路通易州。”奇峰路,从紫荆关(河北省易县城西紫荆岭的长城关口)北行,在齐家庄与西山大路相接。《北京历史纪年》记载开辟奇峰路一事,并称其:“为南京重要交通干线之一”。据《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二十一年(1181)六月:“命修治怀来以南道路,以来粜者。”即将怀来、蔚州所产粮食运京。历史上,除为数不多的几次是朝廷或官府组织外,绝大多数修路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古道旁诸多石刻记载了民间百姓修路之事。牛角岭《重修西山大路碑记》云:“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代,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自元代起,京城用煤量大增。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写道:“西山所出煤炭、木植、大灰等物,并递来江南诸物,海运至大都,好生得济有”;“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年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北新安及城下货卖,咸以驴马荆筐人窑,盖趁其时。冬日,则冰坚水固,车牛直抵窑前;及春则冰解,浑河水泛则难行矣。往年官设抽税,日发煤数百,往来如织,二、三月后,以牛载草货卖。北山又有煤,不佳,都中人不取,故价廉。”明代陈子龙《明经世文编》记载:“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工部》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京城饮爨,均赖西山之煤,将于公寺(今香山碧云寺)前山岭修平,于众甚属有益。著户、工二部差官将所需钱粮确算具题。”由于京城对京西煤所需太多,原有阜成门(煤门)运煤路已不敷用,又修香山一带道路,以运煤进京(西直门)。及至再后,清朝廷甚至鼓励开办煤矿,修造运煤铁路,拨款整治门头沟泄水沟。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

宗教及民俗活动兴盛也促进了道路的发展。例如潭、戒二寺,不仅僧人及其所需均须运至,皇帝驾幸更须修筑高规格道路。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寺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在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 “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成千上万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有的至今保存较好,如石佛村上下道路为厚石板铺砌,能通行马车,从大灰厂接“京易御道”,经石佛村,到戒台寺、潭柘寺。妙峰山朝顶进香活动更为宏大,东、西、南、北四方道路竟有六七条之多。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形成门头沟区历史上恢弘巨制古道的基础,因其地处西山,其东临京城,西出塞外接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为北京西部之通衢(音渠),不仅商旅驮队进京需要通畅的道路,为防御鞑虏的侵扰,运兵马粮草防御也要有较为好的道路。历史上形成的在门头沟区内的各种边城、关隘都有古道通达。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 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如今,古道在平原地区已难觅其迹,但山里却还有着不少遗存,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经过了几百年沧桑变迁,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风情古韵犹在。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愈显珍奇,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