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妙峰山庙会》下,作者:包世轩
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从北京城到妙峰山进香的登山道路(香道)主要有五条:一是南道(经三家店),二是中南道(经军庄),三是中道(经大觉寺),四是中北道(经北安河),五是北道(经聂各庄)。此外,还有岭西香道,知之者甚少。其中在海淀区有四条,为老北道、中北道、中道、中南道,前三条登山道路均须向西攀越阳台山(妙高峰)峰顶,前行下山抵达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南道及中南道在妙峰山南部,大部在今门头内区,旧时均属于京师宛平县地界。
以里程计,南道最远,出阜成门至妙峰山路程约100里。但山光水色绝佳,风景最胜。中道、北道景色亦佳,中南道景致则稍逊,亦有特色。中道最近,从城区至山麓约有50里,另有山路约30里;中北道较远,山路约38里;北道又远一些,山路约45里。此外,尚有经灰峪建阳洞(俗称仙人洞)一路,在中道以南,南道东北部,称“中南道”,久已废置不通行,旧日经行的香客较少。
妙峰山进香古道茶棚据统计如下:
南道: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乡陈家庄开始上山,主要进香山道途经10个茶棚,依次为:西北涧、桃园、南庄、樱桃沟、兴隆十八盘、水泉降香会、诚献白米粥会、仰山药王殿香老会、香风岭、引香亭。
中南道:自香山卧佛寺登山,途经天太山慈善寺,复8里达杨坨、灰峪仙人洞、仰山寺,与旧南道、中道交汇。路途中旧有茶棚3座。此香道分属海淀区、门头沟区。
中道:从海淀区北安河镇徐各庄村上山,沿途旧有10座茶棚。依次为:关帝庙、栗子台、寨儿峪、上平台、萝卜地、修道路灯会、松棚、三岔涧、回香亭、菩萨殿、喜神殿。
中北道:从海淀区北安河村上山,沿途旧有7座茶棚。依次为:清福观、响塘庙、青龙山朝阳院、金仙庵、玉仙台、瓜打石、妙尔洼。
北道:从海淀区聂各庄抬头村上山,沿途旧有8座茶棚。 依次为:老爷殿、车耳营、磨镰石河、双龙岭、花儿洞、大风口、磕头岭、贵子港。
岭西香道旧有茶棚2座。
这六条朝礼妙峰山的古香道,当年庙会鼎盛时期寺庙茶棚云集,盛况空前,依据奉宽《妙峰山琐记》的记述予以详细注解考证。
一、妙峰山南道
从三家店西口“子孙万代茶棚”过河往西,为琉璃渠万缘同善茶棚。再渡浑河二道,抵陈家庄“提灯老会茶棚”(俗称三道浑河)。盘旋登攀,有孟尝岭同心乐义粥茶棚,由仰岭十八盘(因此岭升降各拐十八个弯,故名)下山北行,经“大水泉”,便是挑园村。
桃园村西南半山腰有岩洞多处,这是古代战乱时的“避兵处”。当地人说,大洞可容数百人,桃园村因可“避兵”得名。和坤孙子福恩题写的摩崖对联在村西南阴山崖壁间。由此北行即南庄村(又名玉和庄),村中“观音院”是缝绽老会茶棚。南庄村遍地流泉,两侧高峰耸立,峭壁间野菊、金铃花盛开,随风摇曳,色彩明快。沿涧北行,鸣泉出于户下,澄潭紫石,了了见底。确实是世外桃源。再往北到达樱桃沟村,俗名“寺底下”(因在栖隐寺下方,故名)。此地山坡多梨树,秋深红叶如烧,别有佳趣。在此沿山路往东北爬上山顶台地。就是著名的仰山栖隐寺。
仰山栖隐寺创建于辽代,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章宗命玄冥顗禅师在此开坛传戒, “度僧万人”。仰山寺以五峰为屏,称为仰峰莲顶,其最高处叫作莲花峰。原有佛舍利塔。俗称镇山塔,早已倒塌。寺中殿宇供奉关帝、药王、碧霞元君诸像。相传“药王”“药上”二童子曾在此炼药,所以药王殿前尚有“药碾”“药池”置于荒草中。
西行,为引香亭茶棚旧址。由此西北再经四平岭、舍儿岭,涧愈险,径愈仄,便到了抢风岭(或作“香风”。奉宽认为当作“枪锋”为宜)。经山路往北,一株伟巨松树覆映,树下壁立巨石百尺,即抵达涧沟村西口。
仰山寺西北隔沟谷有著名的“滴水岩”,辽金已知名,明清名气更大。岩高百丈,下若龛凹在干仞崖下,高十丈,深广三丈,鬼斧神工,若刀劈斧削而成。岩顶石面不断渗出千百颗大小水珠,恰似秋雨屋漏,滴水无休止,旁边放着一个“铁鬴”。是接水用的。岩前台地建佛殿三间,供奉观音菩萨像,称梅花山天泉寺。东北有“锤古洞”,漆黑如夜,举着灯火方可入视。洞壁间的钟乳石,有的像龙蛇,有的像树木,洞内两侧有一横罅,须蛇行而入,有石如榻,如有一条巨龙蟠屈其上,名“卧龙床”。床内有白石堆积前后,如虬虺,乍看起来,不敢用手抚摩。北边有“葡萄洞”,因其四壁的石乳有如葡萄垂珠而得名。山岩东北依石壁设有一个碾台,正当壁间的大小孔穴之下。
据说,早年小孔往外流米,大孔往外流豆,供给僧人食用。僧萌贪心,凿大其孔,以期流得更多,谁知神仙一怒,米豆从此不再外流,碾台则空置无用。其实这是僧道编造的神话,用以打动香客,求得布施而已。
二、妙峰山中南道
军庄村是中南道起点,这里南边隔永定河即龙泉务村。军庄有关帝庙茶棚,复北行3里是灰峪村,有关帝庙茶棚,村以烧石灰为业,颇富足。北行上山有著名的“仙人洞”,娘娘庙茶棚设此。北行登山,再上至仰山东岭之尊胜塔,有大石子茶棚,复北行为萝卜地茶棚,与中道合。此道前往妙峰山较近捷,但香客稀少。自军庄达于中道全程26里。《妙峰山琐记》对此道有所记述。妙峰山中南道与南道在进入山区后几乎是平行的,一东一西,中间相隔约6里。南道北行较平缓,中南道自灰峪村仙人洞往北几乎步步登高。攀登较为费力。
乾隆时期,中南道军庄村对妙峰山的兴盛贡献巨大,乾隆壬寅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二人老会碑》即军庄香首李培瑨、李培琳带领会众所立,其实“二人老会”的会头、会众大多是南部隆恩寺村的旗人,世代看守皇族饶余敏亲王、安亲王岳乐的陵墓。
旧时走中南道的香会、香客多从天太山慈善寺经打鹰洼达军庄,北行经此道上妙峰山。
三、妙峰山中道
大觉寺在徐各庄,是中道必经之处。寺院倚山东向,是辽代清水院旧址,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元代改称灵泉寺,明宣德年间重修改名大觉寺。由著名的印度教派智光国师任住持,他为其师印度僧人具生吉祥大师建造的喇嘛式僧塔,至今仍在大觉寺内留存。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屡加修葺,并在寺内南北两侧建造多处精良院落,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等。四宜堂前两株高大的玉兰,据说是乾隆时期移种而来,在北京屈指可数的几株古玉兰树中是年代最久的。
四宜堂院中太平花,花期为6月,洁白殊胜。清代只有王府、皇寺、颐和园、紫禁城御花园有栽植,十分名贵。寺内西北院为龙王堂。
大觉寺附近有关帝庙及“王三奶奶墓”。从大觉寺西南行,过“涧桥”达九龙山,有“玄同道院”。庙中的“玄同宝塔”传说是明大太监刘瑾之墓。由大觉寺经立子台茶棚再上行至寨尔峪茶棚(今名寨儿峪),再上经下平台、上平台茶棚,有磴道悬梯,径仄而陡,被当地人称为“三百六十胳膊肘”(又名“狗石碴”).此处路途险峻。经“仰山寺”东岭,登上峰顶即“冷风口”,耸立巨石似犬头,俗称“狗头石”。
至此,山路趋于平缓,再前行经萝卜地茶棚、五道岭、仰山栖隐寺,西北行4里即抵达妙峰山下的涧沟村。
四、妙蜂山中北道
此处香道隶属海淀阳台山风景区。由北安河村西行,经响墙茶棚、骆驼石、金山寺、“瓜打石”“三瞪眼”“平三里”、妙儿洼,至涧沟村娘娘庙。
在北安河村以西有响塘庙,其西南部即著名的鹫峰。在响塘庙后殿廊壁留有著名书画家溥心畲的题壁诗墨迹。因年深日久.墙皮剥落,部分诗句模糊不清.经辨认尚可看出四句:“十年踪迹傲红尘,步入林泉景象新。村落独明秦代月,山河不改汉时春。”诗句已不全,但仍可看出这位“旧王孙”对前朝的眷恋与对西山林泉村落的喜爱。此诗作于1915年。
经响墙茶棚前行经囊驼石(今名骆驼石)至青龙山朝阳院。殿中神案供小像,名“傻哥哥”,相传为“宜子之神”,称这位少年神仙可保佑人们子孙兴旺。因其喜吸烟,所以香客多敬他烟草或鼻烟。
再西上即金仙庵(今名金山寺),寺前泉水清冽甘美。寺西坡地间有光绪年间金仙庵住持悟璋和尚塔。经寺北部向西道路渐陡峭,有依山崖修凿的石阶道路数里,有“善来金阶”之称。
前行有巨石挡路,俗称“瓜打石”(当是“刮倒”之讹)。此巨石远看倾斜在半山之上,近观已呈“支离破碎”状,像随风倾倒而得名。自此以上,路益陡,又一大石。塞途壁立。行到近前,才得见往南转的小径,旧时“爬山虎”经过这里,前面轿夫已经转弯,后边轿夫难于调尾,如此危险的急转弯,须经三次才能通过,所以人称“三瞪眼”。再往上走,路转平坦,是可以优哉游哉而行的“平三里”。由此经过“串岭子”“状元石”,来到一处宽阔的台地,俗称“饭台子”。从这里再西行下山,便进入涧沟村正东宽阔的“玫瑰谷”。
五、妙峰山北道
北道又称老北道,基本属于海淀区凤凰岭风景区。据《北平风俗类征》记载: “相距五六里,即有茶棚小憩,所由上下……棚内供庄严宝相,磬声清越,凡想顿消。过此,睹庙门,路仍缭曲,往复不可以一蹴而就,檀烟缭绕,楮帛满积庭除,香客皆屏足息气,无敢少哗云。”
早年从黑龙潭经三星庄、小营、柳村至聂各庄。聂各庄有“观音庵”,由此西北行,便进入妙峰山香道,途中山泉淙淙,清越入耳。
聂各庄西北桃源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年间,道教全真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刘名瑞住持妙峰庵,改名“桃源观”。刘明瑞羽化后,弟子赵壁尘住持桃源观,创立千峰先天派,香火日盛。2003年,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道长主持重修桃源观。2006年4月6日,这里正式辟为道教活动场所。
登上长安岭即车耳营村。车耳营村北山峰即著名的凤凰岭,山腰刻有摩崖巨字“凤凰岭”,每字大十多平方米,十分醒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梁百万书。此地前临大壑,山势极为险峻。
现今所称凤凰岭以及南部的山峰,就是金章宗时期著名的驻跸山,元代称云峰。
车耳营村关帝庙,庙貌端肃,门口古松一株,奇崛古朴,生机勃勃。庙正殿供关帝,西配殿供碧霞元君,东配殿供喜神,旧为京城梨园行设立的茶棚。复西行,见一南向的山洞,前面有村中的场院,石佛殿就位于洞壑的西北。
旧有瑞云庵,在车耳营村以西2里处,站在村后高台可见瑞云庵旁金刚石塔。此塔高约四米,塔基用青砖砌成,塔身六角形,每角处均有一个卷角羊头怪兽浮雕,它们头伸出塔外并前昂,双角环曲,虽历经风雨有所破损,神韵依旧,栩栩如生,上为五级密檐,可惜塔顶已经坍塌。
此塔本身很平常,最奇特的是建在一块平地突起的巨岩上,岩石高十几米,宽六米,倾斜耸立在山顶崖边,面临深谷,险峻之势令人惊叹。
位于车耳营村北部三里的龙泉寺,因远离香道,地势幽隐,历来文献史籍少有著述。
石佛殿坐西朝东,有山门殿及三间正殿,正殿内奉“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阎惠端等造”的石雕佛像,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石雕佛像。立式佛像身后背光雕有优美的纹饰,下部是莲花座。佛像面容圆润端庄,双耳下垂,袒胸赤足,身饰赤金。眉间嵌紫色宝石,左手扶膝,右手曲肱,生动传神,法相庄严。
再上行即“磨镰石河”,峭壁倾斜,如割如削,山泉自南部山麓喷涌而出,须择步才得穿越。这里是妙峰山北道山景最绝妙的地方。复沿路而登,经双龙岭,到达仙花洞(亦作“鲜花洞”)。涧南山麓原有寺庙,现已倒塌,只剩一座佛塔,矗立瓦砾荆榛之中。山里人说,或至阴晦天气,塔光寺影。可涌现空中,并可隐隐听见敲木鱼诵经的声音,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悬空寺”。这是海市蜃楼般的一种光折射现象。古人称为“山市”,颇有佳趣。再上行,路亦险峻,后山的最高处即“大峰口”。
自此向东南远望,可见阳台山山巅风光,西北的山脉起伏连绵如涛奔潮涌。因这里“天风甚劲”,故亦名“大风口”。过此即是下行的道路,先到磕头岭。磕头岭一带,山路颇多陡折之处,坡高道滑,因此修有木栈,行走不易。下行达苇子港茶棚,南部山下就是妙峰山大顶下方的涧沟村。由此登山三里即可到达“金顶灵感宫”。
这是景致最多的一条香道,若论古老香道的原始风貌,应以此道保留最完整。民国庙会期间,其他香道入夜均点煤油灯,唯有老北道点汽灯,山道间耀眼明亮,颇为壮观。
北京人开办茶棚,历来都以施舍粥茶为宗旨。清末民国时期,妙峰山中北道、老北道茶棚多为天津富商接管予以大事修扩建,在妙峰山各路茶棚中经济实力最强,施舍最大方,多施舍馒头。据说有的茶棚还舍肉给穷苦孩子吃。
为什么天津人如此热心妙峰山进香呢?因为妙峰山供有天津人崇信的王三奶奶、傻哥哥两位神仙。
民国时期,天津港有8000吨巨轮航行五洲,命名为“妙峰山号”,此船20世纪80年代初还存在,足见妙峰山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声名地位。
五路香道之外,另有岭西香道,堪称六路香道。这条岭西香道是本地上、下苇甸各村落香会所走,妙峰山四大守山会之一的下苇甸万年老会,每年经此道路上山,16里山路至大云寺,与灵官殿已近在咫尺。岭西香道大云寺处设花石片茶棚、大云寺茶棚,进香者、“庙秋”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