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春明叙旧》,作者:鹤群 汕河
妙峰山在北京西,距市中心约140多华里,因山顶建有碧霞元君祠,民间流传其神恩泽广被,极为灵光而著名。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香客云集。更有虔诚者自天津、保定、张家口,远及云贵的善男信女们也来参驾。
因路途遥远,有慈善机构联合巨商,组织好事者在香客进山途中,设置席棚和房屋、庙宇,备有茶水,以便虔诚信士歇息,而自己也认为做了善事而得到元君神佑。
妙峰山进香茶棚可分两类,但都属于文会管理范围之内。一类是山下的平道茶棚,一类为距妙峰山顶方圆四十里的山道茶棚。笔者近几年来随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妙峰山小分队趟察后,四条山道茶棚总计约30多座,而平道茶棚约有40多座,始点为天桥、菜市口、德胜门。两种茶棚除建筑外,棚内设置和管理大同小异,山道茶棚内有住宿设施,以供远途香客在山道中住宿歇息。
茶棚的选址是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两座茶棚的距离多为五六里路,也就是香客和走会的人们每行一定的时间,当人们感到吃力的时候,下一座茶棚恰恰立在路旁或村中。茶棚多设在娘娘庙或关帝庙内,茶棚内外多有高大的槐树,而山道上才茶棚则多在有山泉的地方。若在长达十余里而无泉水的山道上,则多以八里为限,修整平地,间设茶棚。水自山下挑来,实为辛苦故香客门喝茶时,多一次喝干,绝不浪费。
茶棚里有什么设施呢?一般的茶棚因多借助道教观院,里面自然有供殿。如临时搭建的茶棚,多用苇席和幔帐搭建,内供娘娘像、王三奶奶像,供座及案上摆有供界、有旗幡、有两副九九八十一茶具。供殿外面有香客饮茶歇息处。至于山脚下的茶棚还增设面积较大的车马店,香客至此弃车换轿或步行。至于山上茶棚的建筑规模,中道寨儿峪茶棚碑文记述最详。老北道贵子港茶棚则入门为灵官殿,内为圣母行宫、三楹。中祀圣母,东为王三奶奶,西为大仙神。东西配殿为圣佛殿。至于物器,每座茶棚都有必不可少的铜磐和铁香炉。
茶棚的服务对象为来往香客的各种走会。香客到茶棚时,先焚香膜拜,参驾娘娘后,再去饮茶。茶棚除白日施茶外,夜间多施粥。期间灯烛香火,日夜不休。焚香时,服务人员手提大锣,以小棒敲击,伴随着磐响,其声如钟。当香客们坐下喝茶时,服务人员还高唱《饮茶虔诚歌》。而各种走会则是由有钱的巨商出资组织的,演练的内容有高跷开路、少林舞狮、中幡石锁、扛箱花坛和五虎棍。这些香会朝顶进香和沿途表演多是从菜市口山西洪洞会馆、白纸坊纸业公会、德胜门外松林闸出发。一行队伍边走边练,而后面的数辆大车上则装着粮米炊具、水桶被褥,亲友坐在上面押车,极有气派。每当走到茶棚前,走会中的负责人便命钹手打起参拜鼓点,以示对娘娘的虔诚和而茶棚同仁的尊敬。而茶棚中的会首也主动上前问候,高喊“虔诚”等吉祥之语。围观之人在茶棚前的空地上欣赏走会的表演,从中得到满足。
当走会途经大乡镇村,其村内负责人在乡人的要求下,备有茶水、饮食,请走会人员在本乡土表演。而此时,走会负责人多认为这是乡亲们对本会的尊重和信任与喜爱,自然会更加卖力气地表演一番。通常人们管这种留住走会表演的手段称为“劫会”,名虽不雅,但表现出了乡人对走会这种艺术的喜爱。
茶棚的冠名、走会的冠名多与行业有关,如:粥茶老会、献盐老会、盘香老会、燃灯老会、缝绽老会、提灯老会等。在这些会名的前面多有信意、公议助善、善缘、金峰高照、子孙万代等吉祥如意的名词。
茶棚的资金来源多为行业的巨商或集数股资金而设。老北道贵子港茶棚碑记中说:天津张玉亭居士常走老北道朝北进香,看到贵子港原有茶棚久已停办,坍塌添漏,荒芜不堪,心窃惜之,遂与妙峰山宗镜方丈协商,请求维修。方丈欣然允许。于是张先生费数百金,雇人修理,数日竣工。神像朽坏者重塑完整,粥茶棚每年必办,广结良缘。当然旧时像张玉亭先生这样的施主也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