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 又名高梁水。北京历史上的著名河道。今西直门外长河乃其一段河身。曾属永定河水系,今属温榆河一北运河水系。水有二源,其记载首见于《水经注》:“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氏土地记》日: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㶟水(永定河)。”此水发源于今紫竹院公园内湖泊。《水经注》又云:“㶟水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此为又一水源,即把一部分漯水(今永定河水)从梁山(今石景山区金顶山)南,引入高梁河为上源。两水在今白石桥附近汇合,又东流至德胜门一带分两支,一支向南过“三海”、天安门、天坛,再东南流。另一支沿今北护城河向东,经坝河至通州入温榆河。金、元以后高梁河上源被南长河所代替,仅从紫竹院东流至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名称。
车箱渠 北京地区最早的灌溉工程,因所凿渠道成矩形断面,形似古代车箱故名。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征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派遣丁鸿率军士千人,在今永定河修戾陵遏,开车箱渠,引水经高梁河,开展灌溉,每年可浇灌农田2000顷。景元三年(262)樊晨奉诏,改造戾陵遏,更制水门,延伸高梁河水道,扩展了灌溉面积。“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晋元康五年(295),洪水暴发,戾陵遏被毁。刘弘(刘靖之子)派将士2000人进行修复。北魏正光二年(521),幽州刺使裴延俊派卢文伟又进行修复。唐末五代战乱后,戾陵遏失修,车箱渠淤塞殆尽。
金水河 是一条将玉泉之水单独引入大都城的皇家专用水道。元代的金水河由玉泉山引清澈的泉水东南流,经西郊外火器营西、蓝靛厂西,至三虎桥南东流,于和义门(西直门)南水关入城,又东南经厂桥至积水潭(什刹海)南入皇城。《元史•河渠志》载:“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f1(今西直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河名。”元代对该河倍加保护,为涵养水源,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下令“禁玉泉山樵采鱼弋”;为保持水质清洁,不被污染,明令“金水河濯手有禁”。为保证该河独流入城,不与其他河水相混,遇有河道交叉处要架设跨河跳槽。该河于元末明初下游淤塞,上游并入南长河。元代金水河早已湮废。明清时的金水河分为内、外两条。内金水河由紫禁城西北角水关入紫禁城,循紫禁城西城墙内南流,至慈宁花园西南角外折而东又折而南,经武英殿西,绕经武英殿前,又东北转东南屈曲经午门内,又东北经文华殿后,至徽音门(清改前星门)东折而南,屈曲出紫禁城东南隅,入筒子河。紫禁城皇帝所居,内金水河象征天汉,既有美化紫禁城环境之效,又为宫廷防火备足水源。外金水河由中海南端和南海东北角东出,至社稷坛西折而南,又折而东,经天安门(明为承天门)前金水桥下,东至皇城内东南角入御河。明清内、外金水河水由太液池而来,今存。
白浮瓮山河 元初,为解决大都至通州漕运,由郭守敬兴建通惠河。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处,全长160里140步。白浮瓮山河即其上源河。该河自昌平县白浮村之神山泉,西折南转,下汇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泉、玉泉诸水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毕合于瓮山泊(今昆明湖),长32公里。元末明初,白浮瓮山河废而未治,通惠河丧失漕运功能。明永乐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瓮山河,因不彻底而未成。
金河 前身为元代金水河的上游河道。明代以后,金水河下游湮没,仅上游保留至今,名金河。该河起自玉泉山东南侧,向东流,再沿昆明湖西侧东南流,于空军指挥学院之北汇入南长河。白玉泉山南闸至长河入口处长3.24公里。现在,金河上游与“永丰”灌渠相接,起自万安公墓,长3.6公里,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
北长河 位于玉泉山东,由玉泉水汇流而成,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公里。青龙闸起节制水流作用,闭闸则抬高水位,使玉泉山水得以进入昆明湖;提闸则分流泄洪,免受泛滥之灾。该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1977年昆明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北长河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公里。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1995年治理北长河时,与永丰渠相连通,治理长度4公里。
南长河 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河上建有广源闸、白石桥、高梁桥等闸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8公里。它不是一条天然河道,中间有海淀台地相隔。金代建都北京后,经人工把台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龙舟自京城去西湖(今昆明湖)游览的御用水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公里的河道。南长河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北旱河 又名东北泄水河,系清河上游河道之一,起自四王府村西,东北流,止于安河闸,长5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清乾隆年间开浚,是一条疏导山洪河道。
南旱河 清代扩大昆明湖后,为保护西郊园林和香山至玉泉山的输水石槽免遭山洪威胁,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挖的东南向泄水河。起自四王府,经万安公墓、小屯、双槐树、罗道庄,过玉渊潭后在白云观北分两支,一支东行入西护城河,一支东南行入南护城河,全长17.6公里。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占用南旱河双槐树村以下河道,故南旱河终点改为双槐树,长度减为6.6公里。后因平整土地,万安公墓以上弃河为田,南旱河起点改为万安公墓,长度减为5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
清河 以水清洌故名,清代名“会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镇、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清河下游清代曾是供应清河镇一带驻军军需的漕运河道。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7公里。海淀区境内长12.5公里。
万泉河 发源于海淀区万泉庄西南的泉群,北流,经巴沟东、海淀西、挂甲屯东、圆明园南和东,至镶白旗箭亭注入清河。因汇纳“万泉”之水,所以得名“万泉河”。 是清代畅春园、圆明三园及附近许多私家园林的主要水源。清末畅春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后,泉水断流,河渐废弃为排污泄洪水沟。1983年进行治理,改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建闸引水,流经圆明园各湖泊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园,于大石桥北入清河,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
莲花池河 发源于广安门外莲花池以西八宝山南,东流入莲花池,又东出南转,至万泉寺折而东流,至右安门外转东南流,入凉水河,为凉水河上源之一。汉代称洗马沟水,侧蓟城南门外东流。金代扩建辽南京城时,成为金中都城内的“金水河”。其上游的莲花池,原在蓟城西郊,故称西湖,又称大湖。湖南北三里,东西二里,远较今莲花池为大。“渌水澄澹,川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是战国燕都蓟城近郊的风景名胜区,又是蓟城的主要水源。从西周初年一直到金代的二千多年间,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唐幽州城、辽南京、金中都,就是以莲花池水为水源而发展起来的。金中都是在莲花池水系发展起来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座城市。至元世祖建大都,城址已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上来了。莲花池河实际上也是永定河故道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