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的早期发展中,城市的功能有限,对于地表水源的要求不多,最重要的只是农田灌溉需要开渠引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北京城逐渐上升为封建时代全国政治中心之后,城市功能渐趋复杂化,对于地表水的要求与日俱增。这时首先需要保证的是皇家宫苑用水,二是漕粮运河的用水。为了解决这两项主要的用水问题,历代封建统治者开辟水源,凿渠开运,用尽心机。
公元1153年金朝兴建中都城后,为了点缀宫苑风景和开凿近郊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河湖水系的调整与改造,极尽规划设计的能事,工程规模也颇为可观,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对于后来北京的城市建设却有较大的影响。
元建大都城,对于河湖水系的利用,既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有超越前人的新贡献。历史上的北京城,从蓟城起源的旧城址,转移到大都城所选择的新城址,实际上就是从西湖(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两者的距离虽然很近,各自的水系也很细小,关系城市发展却至为重要。
玉泉诸水早在金代被开发利用,金章宗时曾于山麓建泉苑行宫八大水院;元代玉泉诸水仍为重要水源,历元明清均有建设。元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家郭守敬开玉泉水以通漕运;开凿金水河,引玉泉山水专为宫苑之用;又引昌平白浮泉水,入瓮山泊入通惠河以济漕运。但是由于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历尽一代工事,虽有创新,难于守成。
明代前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进一步发展了它的主题思想,到了一种新的艺术高度。其后又加筑外城,遂使北京城的整体格局最后定型。清朝相继建都北京,全部沿用明城,未做任何更动。北京城集历代国都规划设计的大成,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西方一些城市规划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在河湖水系的利用上,明朝施工颇多失策。清朝中叶,最后一次开辟新水源,导引近郊流泉,把原来一个水量有限的小湖瓮山泊,改造成一个具有水库作用的昆明湖,标志着在郊区水源的整理上的新建树,而城区水道却日益湮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