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别苑
皇家御苑

北京,“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这里曾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王朝的首都,古往今来,经历千年岁月, 北京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独有的浩然王气,造就了北京古典园林特殊的东方神韵。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宫苑、苑囿、御苑等。皇家园林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之分。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或宫城之内,个别的也有建置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的。行官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北京正式成为皇都始于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下诏扩建兴修燕京宫室城池,并于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金朝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划,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增修宫殿,扩大皇城的范围。金世宗、金章宗时,又继续对中都进行增建。金中都是当时空前规模的一座城市。金代把中都建成 了一座极其奢丽的纯粹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城市,其85%都是皇家园林,金代的园林史,几乎就是皇家园林史,这是北京地区园林建设的一次高潮,是一个带有转折性的里程碑,对后来的北京地区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元大都的兴建,标志着北京城址的转移,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大都城的皇家御苑,主要有宫城后御苑、隆福宫西御苑、万岁山与太液池、西前苑等。明代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北京的紫禁城称为宫城,格局严整,宫殿雄伟,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总体格局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在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清代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所建皇家苑囿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建筑之华丽,为历史上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及。乾隆时期是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它显示了皇家园林的辉煌成就,也呈现出逐渐停滞,盛极而衰的趋势。


  查看更多>>
行宫郊园

北京园林,特别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园林,多属帝王宫宛,园内建筑物体高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在全园布局上分前殿、中殿和后殿,采取中轴对称形式,以显示封建帝王的权力至高无尚。这些皇家园林都属离宫别苑,有的还承担着处理朝政的功能。由于自然环境限制,虽然地势平坦开阔,但可以利用的河川、湖泊比南方少,堆叠假山石料缺乏,在造园上更多地注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统治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营造人工的却又是“自然”的山水宫苑,形成了北京园林独特风格和特色。

北京西北郊山青水秀,风景宛似江南,早在辽、金时即为帝王游豫之地,许多著名古寺也建置在这里,到明代私家园林荟萃,更增加了皇家园林之胜。金中都城近郊建有许多园林、行宫,如完颜亮在瓮山、玉泉山、香山等处建有多处行宫。金章宗又辟西山八大水院,我国最早的“燕京八景”也始于金。直到康熙年间,皇家园林建设重点逐渐转向北京西郊营建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到乾隆中期,巳形成一个庞大的皇家园林集群。其中规模宏大的五园即园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 万寿山清漪园,号称“三山五园”。 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荟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它们附近陆续建成许多赐园、私园、并与之大量寺庙园林相辅相成。山寺上之泉潭,星罗棋布,其间还有墓地松林、沙汀野渚、港汊纵横、江村渔台等。远眺西郊百里浮青,金碧相望,飞檐相接,馆阁联属,名园延绵,形成一个巨大的“园林之海”。

清代北京在园林建筑上取得的最辉煌成就是西郊园林的开发,自康熙、雍正到乾隆时期,最终形成了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这时期皇家园林建设规模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清代北京园林建筑,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峰。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园林作为 一个体系,逐渐从发展的高峰跌落为低谷,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到达了终结。


  查看更多>>
寺庙园林

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传入中国,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经过东晋、北魏、南朝后宗教形式更为完备。作为宗教的建筑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寺观园林也开始兴起。这些佛寺、道观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逐渐发展到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北魏时,幽州是佛教聚兴地区之—。幽州蓟城三面环山,清泉纷涌,山林清幽,因此蓟城附近之地多有寺庙园林。

幽州地区普遍建造寺院,是从唐初开始的。佛教和道教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达到了普遍兴盛的局面,佛寺、道观遍布全国。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的功能分区。

辽朝时期,燕京共修建佛寺可考者达46所,其中新建佛寺有悟空寺、仰山寺、传法院、真如寺、法宝寺、晋国公主寺、圣寿寺、万沸兴化院、三觉寺、义井精舍、石槽寺、大昊天寺、广济院、竹林寺、灵泉禅院、报先寺、清水院、弘法寺、三学寺、圆通寺、海云寺、永安寺、报国寺、净土寺、清胜寺、清凉寺、隆兴寺、净垢寺、永泰寺、荐福寺”、廷庆禅院、昭觉禅寺、朝阳寺、胜泉寺等34所,寺院修建的数量仅次于唐朝。

金取代辽后,女真族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的佛教信仰,成为金朝社会最有势力的宗教信仰之一。金代统治者崇信佛教,佛教发展繁荣同时也处于统治需要在发展中加以限制。 金代中都的佛寺宫观园林,除了继承辽代的寺院并加以修建、扩建外,又新建了许多。

经元朝皇帝、皇后、贵族等不断建新寺,大都地区佛寺林立。至明代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北京逐渐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寺庙园林冠辽、金。北京城外寺庙以西山为最,明代在西山、香山、瓮山和四湖一带大量兴建佛寺,对西北郊的风景进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次开发。从潭柘山腰的嘉福寺到西山脚下寿安山南麓的寿安禅林,迤逶数十里,庙宇数百处, 当时流传着“西山三百寺,十日遍经行”的说法。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历康、雍、乾三朝国力日益强盛,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康熙即位后,广建佛刹,重修梵宇,北京地区佛教寺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亘古极今,皆无可匹敌。


  查看更多>>
私家宅园

北京自辽金建都后,历经元、明、清几百年间,除兴建过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外,也营建了许多私家宅园。

辽代比较突出的是寺庙园林,金代则形成了一个皇家园林的高峰,私家造园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寥寥不多。元代,士大夫园林较为突出,尤其在江南广大地区,那些市僧、地主、士大夫的园林兴起如雨后春笋。大都城也受其影响,大都城私宅园林的主人大多是在朝的官僚学者,形成了形式活泼,趋向自然,自由气质浓厚的士大夫私家园林的兴起。

明代是北京地区私家园林的大发展时期,宅园之盛,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北京为明、清两代帝都之地,经济上通过大运河漕运物资依赖于南方。北京又是贵戚、官僚云集之地,不仅有一大批王公贵族和供职中央政府的官僚,外官卸任后亦多有定居北京的。他们社会地位较高,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势力,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亦相应地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其性质与苏州、扬州有所不同。造园叠山一般都使用北京附近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前者偏于圆润,后者偏于刚健,但都具有北方的沉雄意味。建筑物由于气候寒冷而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所有这些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北京园林之不同于江南的地方风格特色。

清代北京是北方造园活动的中心,这时期北京私家营园之多,比之明代和清初有过之而无不及。分散在北京内外城的宅园兴建于这个时期并且备—定规模的,据有关文献的记载估计约为一百五十处以上。在北京城外西北郊海淀一带,泉源清流,土壤丰嘉,又有西山远景,自康熙以来逐渐形成皇家园林的特区。由于皇帝园居成为惯例,因而在这一带集中了许多皇室成员和元老重臣的赐园。民国时期,私人宅园和私人山庄别墅不断增加,城内外新建的宅园、山庄别墅有一百多处,新园主有贵族王孙、遗老遗少、军阀政客、巨商买办,也有文人学者和知名人氏。北京园林在这时期虽没有发展,却保留了原有基础,其私家宅园继承了传统风格并受西洋文化熏陶,而呈现出城市宅园的多样化,这些宅园有的造园艺术水平很高,它是积淀的自由形式,没有千篇一律的造型,成为北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