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略揽
文化阐释

在道、儒、释三大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其艺术风格形成于政治最混乱、思想最活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权威信仰动摇,儒家经学逐渐解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思想深入人心,文人往往通过诗画创作、隐逸山水以达到寄情抒怀的目的。以无为、出世为特点的道家哲学对园林美学观和布局设计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苑,至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期的文人园林,直至明清的写意园林,“祟尚自然,师法自然”一直是其所遵循的原则。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园林独特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有机统一,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

儒学中庸的审美理念强调是不偏不倚之美,不同于道家、佛家追求精神的超脱,它更在乎现世意义。就儒学审美观而言、园林艺术强调情感寄托、寓情于景。儒家倡导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伦理规约,追求“内圣外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而儒士也隐逸。道家的隐逸是超脱于俗世的,而儒家的隐逸亦有着“不忘其志”的自勉,十分重视品格修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的山水审美意识与伦理意识相结合,人观照山水之时就充盈了自己的情感与品性,体现了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志向,这就是君子比德。比德的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中国园林中无处不在,从造园主题、空间布局、建筑、植物和装饰小品等都有显著的体现。

禅宗讲求顿悟,不重礼佛,不著言说,在园林中讲求空与静,在自然的一花一草之间寻求永恒。在园林中则体现为“适意”的审美意识,消极面对现实世界,却又不逃离,转而感悟园林山水、自然花草之乐。寺庙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其禅文化的体现亦不同。禅认为万物皆有佛性,皆可容纳须弥山,而禅将彼岸世界置于精神与心灵的通达之地,故而对一草一木一石一沙的经验与体会都是参禅。园林空间起承转合、柳暗花明,或幽闭或豁然,更是禅的机锋妙转、生趣活现。禅求诸于内心,追求精神的超脱,入世而又出世,因而符合各阶层人的心理需求。禅文化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是其写意风格形成的基础,是创造园林意境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