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即1912年,鲁迅来到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京用餐饮茶的地方有六十多处。其中既有名气很大的饭店,也有常去便餐的小馆。饭菜的风味有山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各省菜系,还有德式、日式等番菜(西餐)馆,其中不乏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留下了鲁迅许多足迹。毕竟,鲁迅还是当时较高级的工薪阶层,他自己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将很大一部分收入花在了买房上面,还有一部分花在买书和碑帖上。
他到北京后,住在绍兴会馆,有过七年多孤独的生活历程,与朋友聚会餐饮自然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餐桌上,他也许就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许就生发出许多思考。在与朋友的聚会中,他们曾谈论中国的社会,谈论刊物的编辑,讨论文学与革命的问题,也谈论朋友之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亲情,等等。鲁迅的日记中留下许多“微醉”、“颇醉”、“大醉”的记录。鲁迅在北京用过的一张张餐桌,可以折射出他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也可透视鲁迅与朋友、同乡及其他食客之间的关系。
关于吃饭,鲁迅有很多妙论。在致李秉中的一封信中,他曾说过:“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鲁迅曾就在北京的吃饭做过精妙的分析:“今之君子往往讳言吃饭,尤其是请吃饭。那自然是无足怪的,的确不大好听。只是北京的饭店那么多,饭局那么多,莫非都在食蛤蜊,谈风月,‘酒酣耳热而歌呜呜’么? 不尽然的,的确也有许多‘公论’从这些地方播种,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但我的意见,却以为还是酒后的公论有情。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况且中国是一向重情面的。何谓情面? 明朝就有人解释过,曰:‘情面者, 面情之也。’自然不知道他说什么,但也就可以懂得他说什么。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然而,倘以为那是真正老牌的公论,却一定上当,——但这也不能独归罪于公论家,社会上风行请吃饭而讳言请吃饭,使人们不得不虚假,那自然也应该分任其咎的。”
本文只在鲁迅所到过的六十多个饭馆中,择取其中较有名的、经常去的若干饭馆加以介绍。这些饭馆中,有些字号至今犹存。如今的食客在鲁迅曾光顾过的饭馆中用餐,可曾想到这里曾有一代文豪留下过的足迹。
广和居饭庄是清末以来北京一个有名的饭馆,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西路南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正对着南半截胡同,是一套狭长的四合院。磨砖刻花的小门楼,黑漆大门,红油门联,上有“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的嵌头对。广和居创始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原名叫盛隆轩。据清代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其肴品以炒腰花、江豆腐、潘氏青蒸鱼、四川辣鱼粉皮、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故其地虽隘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趋之若鹜焉。”由于宣武门外一带会馆林立,京官中汉官居住此地的颇多,文人学士、科考学子云集于此,广和居的生意也大为兴隆。晚清大臣张之洞、曾国藩、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变法名士谭嗣同、文史学家李慈铭等都曾在这里宴客。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广和宴过客。
广和居旧址
民国以后,鲁迅周围的文化人也经常在广和居聚会餐饮。周作人、马幼渔、朱希祖、沈尹默、许寿裳、钱玄同以及鲁迅在教育部的许多同事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记道:“客来的时候到外边去叫了来,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沙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吊钱吧。”
在广和居的聚餐,有时是教育部同事的聚会,有时是绍兴同乡的聚饮,还有时是A-A制的便餐,如1912年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出资一元。归时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几个好友在夏夜美丽的夜色中,骑着骡子在街上云游,好不惬意。鲁迅最后一次到广和居是1932年回京探亲的时候,鲁迅日记载:1932年11月27日,“矛尘来邀往广和馆店夜饭,座中为郑石君、矛尘及其夫人等。”
广和居现址已是民居。
同和居饭庄开业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原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座四合院内。同和居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同和居主营的山东福山帮菜,以烹制海鲜见长,精于溜、爆、扒、炒、烩等,菜肴清、鲜、嫩、脆是同和居的特点。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称为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其中的三不沾烹饪技艺独特,因其不沾盘、不沾匙、不沾牙所以称其为“三不沾”。民国时期,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来聚餐。
旧北京大街
鲁迅曾多次光顾同和居与好友和同事聚餐。1912年9月1日鲁迅先生同许寿裳、钱稻荪从什刹海归来,路过同和居,在这里吃午饭:“午饭于西四牌楼同和居,甚不可口。”可能是那天点的菜不适合鲁迅的口味。1915年9月29日,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的高阆仙请鲁迅及教育部共12人在同和居聚餐饮酒。1925年,鲁迅住在阜成门内西三条,与西四牌楼仅一公里之遥。2月12日,鲁迅与语丝社成员王品青、章衣萍、李小峰、孙伏园等在家里会谈后同往同和居吃饭。1932年鲁迅回京探亲,其间在同和居会见老同志和老朋友,原未名社成员台静农、李霁野专程从天津赶来与鲁迅先生见面,邀请鲁迅在同和居共饮。西四牌楼的同和居现已拆除建成街头公园,这一老字号现在北京有7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