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页面提取自-三本赞七郎:《北京》(名胜老照片)-3
【历史沿革】 崇文门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将元大都城南城墙向南扩展,重建城门,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文明门仍在原来的位置。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正统四年竣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崇文门箭楼毁于英军炮火。1901年,英军打通崇文门瓮城的东、西墙,使环城火车可穿城而过。1920年,英国人拆除残存的箭楼废墟。1950年,崇文门瓮城被拆。1968年,由于交通等原因,崇文门被拆除。
【建筑结构】 明清两代从南方运来的货物都要从崇文门进城接受检查和缴纳税金,因此崇文门是北京城各城门中最繁忙的城门,明弘治六年(1493年)将京师九门课税,统于崇文一司。此门是过往商贩最多、最频繁的地方,课税时手续繁多,盘问详细,延误时间。一般小商贩,也须排队等候。天长日久,小贩想出办法:根据自己货物多少,把税款插在帽沿上,走到关口,关吏取下银钱,立即放行,这钱即归关吏私有。崇文门税局收人甚多,为了防止其他官吏忌妒,以“献鲜”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黄花鱼,十月送冬笋和银鱼,成为变相分赃。
崇文门-页面提取自-三本赞七郎:《北京》(名胜老照片)-4
【崇文门税监与“背私酒”】 正阳门箭楼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开在城台正中,为五伏五券拱券式,是内城九门中唯一在箭楼开门洞的城门。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北出抱厦五间,楼高24米。正阳门箭楼门洞也设有“千斤闸”,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当时又规定城内不许开“烧锅”,凡外来酒类皆由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崇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因东郊制酒烧锅多,有“东路烧酒”之称,故崇文门走酒车。酒税是很重的,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泡,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私酒”的。所以当时崇文税关又称“鬼门关”。清乾隆时的大贪官和?就当过崇文门税监。清末,崇文税关所收税银作为慈禧太后的梳妆费等用途。
崇文门(清末)-页面提取自-三本赞七郎:《北京》(名胜老照片)-2
【“九门八点一口钟”与崇文铁龟】 老北京有谚语形容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就是说,北京内城共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只算南端的中门〕,内城九门每晚都要关闭,清晨开启城门,关门和开门时都要打“点”(“点”是用铁铸造的云形版,悬挂在架子上,敲打时声音可以传送很远)。除非官方有事,不然任何人都不能通融。惟独崇文门通宵达旦地开着,终宵有官员、司役守卫,行人不能随便通过。崇文门关、启城门时敲钟,是谓“九门八点一口钟”。
民间传说营建崇文门时,基址下有直通“大海”的“泉水”称之“海眼”,会引起水患,只有用一支巨龟堵住“海眼”才能给城门奠基,保百姓平安。崇文门内的瓮城东侧修建镇海寺,把巨龟放在在寺内。建城者向巨龟许诺,只等城门打点,服役期满,巨龟便可完成服役。城门建成后,其它各门都打“点”,但是崇文门却敲钟,日久天长巨龟最终化为铁龟,永远成为了崇文门的基础。铁龟的直径有一米多,一半在土里,一半外露,造型古朴独特。崇文门又名为“海岱门”,与海眼、镇海铁龟之说呼应。
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开启城门敲钟的城门,除了崇文门外还有东直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各城门设备条》中记载每门:“云牌(“点”)各一,崇文门、东直门钟各一,无云牌”。说明开启城门敲钟的还应有东直门。
崇文门(清末)扫描《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 (6)
崇文门扫描《旧京大观》(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