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20:08:32 摘自:百度百科
吐字:
咬字;指唱曲或说白中按正确或传统的音读出字的发音。
迟、疾、顿、挫:
相声说功技巧,即根据脚本内容对语言节奏的把握。
“迟”是放慢速度。如“甲:贤弟,愚兄有一事不明,要在台前领教,不知肯赐教否?乙:(放慢速度)不必客气,有话请讲当面何言领教……我也受传染了不是!有话你就说吧!”
“疾”是加快速度。如《夜行记》中说那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听见后面汽车鸣笛临近,就加快速度说:“我准知道,它不敢撞人,扭头一看,离我不远啦,仗着我小时候练过武术,腰腿灵便,一哈腰来了个燕子三抄水,噌!噌!噌!总算是……”
“顿”是指表演时,为了突出某一件事,或强调某一句话,而使语气停顿。如《海燕》的表演:“甲:就瞧海燕的船缆绳断了……(顿)乙:啊!?甲:又接上了。哎,前舱进水了啦……(顿)乙:嗯!?甲:已经堵上啦!机器发生了故障……(顿)乙:哟!甲:及时排除了。这船沉下去了……(顿)乙:啊?!甲:又浮出来了。”
“挫”又称“错”,一说是指话出口时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如《新桃花源记》所说,“甲:此次多蒙贤弟照料,不胜感激。乙:那是应该的。甲:本当买些重礼答谢,怎奈(挫)兜里没钱。”一说是指故意说错了又找回来。如《一贯道》的垫话儿,乙对甲说:“哎,你说的不对,杜十娘?杜十娘是《三国》上的吗?不懂你拿起来就说呀!那是《聊斋》上的。”……
“迟、疾、顿、挫”的技巧,逗、捧、腻三者都使用,并要紧密配合,数“逗哏的”使用最多。凭借这四种技巧,控制说话的高低轻重、抑扬快慢,掌握相声表演的尺寸、相扶与火候。
瞪、谝、踹、卖:
相声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按相声演员张寿臣的说法,“瞪”即瞪眼、撇嘴表示不满,表演时有容无声;“谝”即谝能,指夸耀、显示之类表情,表演时亦有容无声;“踹”,即贬低、否定对方,如使用“不像话!”等短语,表演时有容有声;“卖”,即称赞对方,如使用“好!”“真不错!”等短语,表演时亦有容有声。
说表:
“说白”与“表白”的合称。评话、弹词等曲种的表演中,演员模拟节目中人物的相互对话称“说白”;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称“表白”。
评述:
评论和叙述。
开脸儿:
即在书中主要人物第一次出现时,说书人对其面貌肤色、穿着打扮、身材体形以及所携器物的集中介绍,以引发听众产生想象,显示人物的鲜明形象。有散文、韵文两种。西河大鼓等曲种在说大书时也使用此种手法。[8] 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开脸是:身高八尺,同字体格,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鼻如玉柱,唇若丹朱,两耳有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气概。关羽的开脸是:身高九尺五,虎体熊腰,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高鼻梁,四字口,大耳相衬,胸前飘洒五绺长髯,滋润已极。头戴鹦哥绿的扎巾,身穿鹦哥绿的短袄,下身是青色的兜裆滚裤,两只皂鞋,往这儿一站,威风凛凛,与众不同。评书中的开脸,评书演员会用最到位、最传神的语言勾勒出其相貌特征,让听众未见其人已领其神。
摆砌末子:
即讲述故事的场景。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例如四川评书《夺印》写到烂菜瓜听说何书记就要到了,心情紧张起来的一段:烂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灯点燃,拿起灯就赶到灶屋头去煮早饭。忽然听见有人在拍门:“咚!咚!”烂菜瓜惊惊慌慌地问:“哪……哪个?”“大婶,是我—广西。”“是广西啥,啧,啧,把大婶吓你妈一大跳。”烂菜瓜一边说,一边把灯搁在桌子上:“广西,你紧倒站在外头做啥子?进来嘛!”“大婶,你门撇的梆紧,我咋个进来嘛!”“嘿嘿,你这个娃儿才滑稽哩! 门撇的梆紧,你开了就是嘛!”“大婶,你门闩在外头?”“哼!我门闩在外头,岂不是成了牢门!门闩在里头嘛!”“大婶,我在外头,咋个开得到你里头的门闩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头!”通过门里门外两个人对话的细节,真实地写出烂菜瓜做贼心虚,吓得连屋门都忘记开的情景。人们听到这里会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接着又写陈景宜去开门:陈景宜口里骂道:“格老子姓何的还没有来就把你弄的晕头转向了。”一边骂一边把门打开:“进来嘛,广西……人呢?”烂菜瓜说:“你还不是跟我一样,人家广西在后檐拍门,你去把前门打开,喊小鬼。”这就进一步把陈景宜表面镇静、心里惊慌的神情表露无遗。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门和后门,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艺术创作中,“门”却成为真实地描写两个反面人物心理活动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倒口:
倒口——又称“变口”。相声、评书的说功,即仿学某些特定人物的家乡方言,以突出生籍贯、社会地位、精神气质,既能反映丰富多彩的风情世态,又增强了说唱的语言魅力。评书最初的“变口”仅有三种:山东口音、山西口音、江南口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始有了扩展,增加了河北深县及京东口音。相声则多用山东、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唐山、河南、东北等地方言。门里出身的演员从小练基本功,演来得心应手。马季不同,半路出家,劲可费大了。前辈艺人说,传统相声“倒口”倒的是深武饶安的方言。模仿某些特定人物的家乡方言,更贴切地表现角色的精神气质,更丰富地反映出当地的风情世态,但是却要求演员嘴皮子利落,具有深厚的吐字发音功底。
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
现挂:
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凭借演员的聪明才智,往往收到意想不到而火爆的艺术效果,现挂水平表现了演员的扎实的功底和机智的灵活运用。一般现挂用在说垫话和场上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
叙说、数说、诵说:
叙说,叙述,说明;数说,指责骂;数落。见茅盾《蚀》:“前楼的二房东老太太正在唠唠叨叨地数说他的小孙女。”;诵说,歌颂,称道。
平口、俏口、贯口、快打慢唱:
山东快书的说功,演员根据曲目的内容、情感而选择使用。演唱中一般以平口为主,可以表达各类感情,节奏平稳、缓和,大都采用顶板、闪板两种基本板式。俏口则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经常运用赶板、抢板、掏板等板式,给人以轻快、俏丽的感觉。贯口宜于集中地描绘人物、叙述紧张情节和表现人物昂扬的情绪,特点是语句连贯紧凑,铿锵有力。快打慢唱大都在故事的高潮或人物情绪激奋的状况下使用,较多采用滚板板式,近似戏曲中的摇板,鸳鸯板只打小过门,并将速度加快一倍,变成节拍,拖腔拉韵,另有一番情味。
抖“包袱儿”:
抖包袱,相声术语,指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或者把之前铺垫酝酿好的笑料关键部分说出来,比如笑话,最后一句可笑的,点睛之笔,就叫包袱。
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
绕口:
绕口令的特点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组合成简单、有趣的韵语,形成一种读起来很绕口,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