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5:06:46 摘自:百度百科
天桥八怪指的是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天桥地区进行民间曲艺表演的八位著名艺人,自清初迁汉令之后,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间娱乐中心,这里遍布茶馆酒肆,活跃着各种行当的民间艺人,其中不乏拥有独门绝活者,人们遂将那些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艺人归纳总结出来统称为“天桥八怪”。从清末到民国末期,不同的时代天桥八怪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前后一共出现过三代天桥八怪。到1949年之后,随着对天桥地区的整顿和改造,这里不再是北京的娱乐中心,也就再也没有天桥八怪了。
第一代天桥八怪
第一代天桥八怪产生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穷不怕
原名朱绍文,相传是相声的鼻祖,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桥卖艺,死于光绪二十五年。穷不怕以说单口相声为主,也会唱。他出场时带一副竹板,板上分别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满腹文章穷不怕”,下联是“五车书史落地贫”。这是他的自我写照,穷不怕的艺名即由此而得。每天上地开说之前,他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也就是过去说相声艺人的绝活—白沙撒字。他常撒的一副对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他不但撒的字潇洒漂亮,说的段子也都是自己编撰的,在当时非常有名。
醋溺膏
也是相声演员,但长于口技并依此跻身八大怪之列。 又名处妙高。本姓张,山西人,他以说笑话、相声为主,同时善唱山西调的俚曲村歌。他的打扮很怪:手拈草珠,身穿纱袍,蓬头垢面,连鬓胡子老长,一副邋遢相。他最拿手的是口技,行话叫“暗春”。表演时用蓝布圈成方形帐子,自己钻入里面,一个人用几个人的口音对话,还夹杂着笑声、物品撞击声,使外面的人听着帐内真像有好几个人说话一样。他的另一个绝活是学鸟叫。他学的各种禽鸟鸣声,惟妙惟肖,使听者如入鸟市一般。
韩麻子
单口相声艺人。他口齿清楚,说话伶俐,相貌怪异,长着一脸麻子,很能吸引观众。他说完一段相声要钱时,从来不开口向观众要,而是双手叉腰,往场中一站,眼睛向四周围一看,观众就知道他是要钱了,于是纷纷往场中扔钱。由于他的这种特殊举动,在天桥一带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韩麻子叉腰--要钱”。
盆秃子
盆秃子的外貌特征一是头秃,只鬓角有些头发;二是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好像民间流传的铁拐李。他以唱小曲为主,表演时拿一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打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成各种声调,随口编唱曲词,同时抓哏博众人哄堂大笑。清代《天桥杂咏》中咏盆秃子词曰:“曾见当年盆秃子,瓦盆敲得韵铮铮,而今市井夸新调,丰识秦人善此声。”
田瘸子
田瘸子身体壮实,大长方脸,脸上疙疙瘩瘩没块平整地方。他擅长练杠子。幼年练单杠时,从杠子上摔下来,一条脚致残,故称他田瘸子。田瘸子虽然一条腿坏了,但仍在杠上练出一身硬功夫,有“沾棍飞”、“攥杆睡”、“鹞子翻身”、“寒鸭浮水”等杠术。他最拿手的是用两个手指头支撑,在杠子上拿大顶、倒立,颇似武术名家的“二指禅功”,堪称一绝。
丑孙子
丑孙子姓孙,因长得丑陋,所以人称“丑孙子”。他也是说相声的,但以扮怪相为主。他拿手的节目是演“出殡”,一个人模仿出殡的场面。他先在帐子里模仿许多人的声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劝、五姨太太说。然后,出了帐子,头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执哭丧棒,右手打着纸幡儿,摔着丧盆子,大声哭爸爸。哭一声,叫一声冤,借此逗得观众大笑。
鼻嗡子
鼻嗡子又叫“打马口铁壶的”。他鼻孔里插两根竹管,能用鼻气吹出曲调。腰里悬一个洋铁壶,手拿一小棍打击,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同时嘴里和着竹管的曲调、铁壶的拍节唱小曲。看鼻嗡子表演时那忙乎劲儿,就能逗人一乐。
常傻子
常傻子的真功夫是砸石头。石头是大鹅卵石。表演前,他弟弟常老二先把两块石头对碰几下,让人听见“砰砰”声,再递给观众摸摸。常傻子则在一边运气。运足了气,把石头搁在凳子边上,再找准地方,只听得“啊!”“啊!”两声,手掌劈下来,石头应声砸碎。常傻子还能用手指将石头戳碎。当他表演之后,即向观众兜售他的“百补增力丸”(大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不仅能强筋壮骨,还能治疗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等内外伤。他就是吃了这“百补增力丸”才有大力气的。其实他的药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
第二代天桥八怪
第二代天桥八怪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训练蛤蟆教书的老头
他训练的蛤蟆和蚂蚁模仿课堂教学和军队操练。 此人又干又瘦,黄胡子,黄眼睛, 撮腮帮子。他身穿长袍,举止斯文,上场时带一大、一小两个罐子,一个细颈瓶子,一块木板。开场后把木板平铺在地上,先将大罐口打开,嘴里叨念着:“到时间了,上学啦!”这时从罐里爬出一只大蛤蟆,跳到板上蹲踞在中间,俨然像老师上了讲台。老头又拿出小罐打开,嘴里喊道:“上学了,先生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来上课!”只见从小罐里依次跳出八只小蛤蟆,爬到木板前,面对大蛤蟆排成两行蹲在那里。等小蛤蟆蹲好,老头又喊:“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这时大蛤蟆叫一声,小蛤蟆随着齐叫一声。就这么着,一叫一答,真跟教书似的。此起彼伏叫了一阵,老头大喊一声:“到时间了,该放学了!”小蛤蟆先起来,依次爬回小罐。大蛤蟆为人师表,看见学生都进罐了,才慢悠悠起来跳入大罐。
老头收起罐子,拿出细颈瓶打开盖子,嘴里说着:“快出来排队,上操啦!”从瓶里爬出一大群黑、黄两色蚂蚁。老头一边喊着排好队,下达立正、看齐的口令,一边用手撒些小米。这时祗见混在一起的黑、黄两色蚂蚁,依照颜色排成两队,绝不混杂。待蚂蚁排好队后,老头又下口令:“收操啦!”蚂蚁即爬回瓶中。驯兽、驯鸟司空见惯,驯蛤蟆、驯蚂蚁确实罕见。老头之后天桥再无此项表演,他的玩艺可算空前绝后。
老云里飞
老云里飞原名庆有轩,又名白庆林。他原是京剧演员,据说因光绪、慈禧死后,“国丧”期间不准唱戏,生活无着,他才到天桥卖艺。他的武功很好,能翻能打。他的“跟头”在空中翻转一圈落地,京戏舞台上称之谓“云里翻”。他演唱时既没有服装、盔头,也不化妆,祗有一顶用纸烟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他一个人扮演几个角色,连说带唱,用语诙谐、幽默,表演夸张滑稽,常常引起观众的笑声。
花狗熊
花狗熊是河北定兴人,1921年前后在天桥卖艺。他以黑墨涂面,用大白粉画眼圈、鼻梁、嘴唇,头上戴假小辫,再加上胖墩墩的五短身材,样子活像个狗熊,故得了个“花狗熊”的外号。他常和老婆合作。他老婆用白粉涂面,,颧骨和嘴唇涂成红色,红衣绿裤,脚蹬大红鞋,头发拢起,扎成短棒槌样,垂于脑后。由于他们装扮奇特,吸引不少观众。
耍金钟的
“耍金钟的”用的道具是一口用水银擦得像镜子一样亮的铜钟,几幅贴在木板上、从平面看不成比例的画。这些画在弧形的铜钟表面上映出来就成比例了。他再转动铜钟,似乎这画上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车船、水面都活动了起来。相反,成比例的人和实物在铜钟上映出的影像,反倒不成比例。如果人站在铜钟前去照,人的影像就会又瘦又长。这种现象,现在看起来道理不难懂,但在那个科学知识还不普及的时代,很多人琢磨不透其中的奥秘,觉得新鲜有趣,所以有很多围观者。
傻王
他生得粗壮高大,质朴憨厚,脸上总是带着一副憨笑,一副傻呵呵的样子,因此人们称他为“傻王”。他是练硬气功的,主要表演压石、开石、断石。他有三个拿手的节目:一是躺在地上,让好几个人抬着百十斤重的大石磨七、八块,压在他的胸上。傻王绷足了劲,纹丝不动。二是用指断石。他拿来大石头,让观众画记号,画哪儿用手指断哪儿。三是以胸碎石。他脱去上衣,赤膊袒腹,手捧石头,猛砸胸部,石碎而胸无恙。他还能将三百多斤的大磨盘拴上绳子套在脖子上放到背后,直着身子绕场走动。他的表演常博得围观者的叫好。
赵瘸子
是练杠子的,幼年练功因踢腿用力太猛,导致残废。他以一条半腿在杠子上,手脚灵活、腾上翻下做各种动作,所谓杠子就是在一条单杠上的杂耍,与今天体操中的单杠项目非常相似。如“单手大顶”,“噎脖子”,“燕子翻身”,“哪叱探海”等,变幻多样,常得到满堂喝彩。
志真和尚
志真和尚一副僧人打扮,主要练硬气功同时推销一种药丸。他有一只大铁锤,运好气后,用它使劲捶打自己的前胸。只听胸口“砰砰”有声,但他神态泰然自若。练完后,他开始向观众推销自己的丸药。介绍说:“我的药叫‘切糕丸’,治饿不治病。”
程傻子
也叫狗熊程,主要表演驯熊和顶碗。他原是河北吴桥县人,后带领全家到北京卖艺,并在京落户。他驯熊表演钢叉,翻跟头,直立行走,与人摔跤等。当时耍狗熊的人少,北京人看着觉得新鲜。他有时还表演顶碗,也叫顶宝塔碗。就是用一些碗按大小顺序摞成宝塔状,顶在头上做出各种倒立、卧鱼等高难惊险动作。程傻子的后代,如程文林等,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艺人。
第三代天桥八怪
第三代天桥八怪出现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间,随着政权的更迭,天桥撂地的艺人也逐渐消失,因而这一代天桥八怪也是最后一代。
云里飞
原名白宝山。是老云里飞白庆林的长子,初名壁里蹦、草上飞。云里飞的跟头翻得最好,很特别。他翻起跟头来用头点地,一翻就是四十个。老云里飞年老后不再唱“滑稽二簧”,改说评书《西游记》之后,白宝山接下这一摊继续表演。滑稽二簧京戏的行头十分特奇:用大纸烟盒当作乌纱帽,用长头发系在细铁丝上当作胡子,用根粗铁丝粘上鸡毛当作雉翎,一根芦苇棍系上一些红绿绳便成了马鞭子。戏衣更简单,大褂不扣钮子,就算是戏袍。他有五、六个伙计,个个都是全才,生、旦、净、末、丑外带行跑龙套,很能吸引观众。云里飞还有两手绝活:一是把舌头伸出来,“啪”地一声能贴在鼻梁骨上;二是把耳朵捏巴捏巴塞进耳朵眼里,过一、两分钟,说声“出来”,耳朵就能从耳朵眼里张开来。
大金牙
原名焦金池,河北河间县人。据说,他得罪了当地恶少,被整得没辙,才来到北京表演拉洋片。大金牙是矮胖子,小眼睛,常笑眯眯的,大嘴里露出一颗大金牙,因此得了这个绰号。他以拉洋片为主。拉洋片是那时的一个新鲜玩艺儿,因为当时普通百姓看不起电影,所以祗能以看拉洋片代替。拉洋片类似现在的幻灯片,只是不用电而是用手动。现在北京新东安市场楼上有这种表演。
焦德海
是徐有禄的徒弟。他深得师傅的艺术精髓,从单口相声发展成对口相声。他对相声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人长得精瘦,细长挑,剃光头,脸上皮包骨、骨顶皮。他说相声不使怪脸,没有夸张表情,可是甭管什么段子,从他嘴里说出来,观众都忍不住要笑。他说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编的,他的许多徒弟后来成了名家。
大兵黄
原名黄才贵,山东人,曾在军阀张勋部下当过兵,所以都叫他大兵黄。大兵黄长得人高马大,大脸大鼻大嘴大嗓门,一脸络腮胡。他退役后到天桥靠骂大街招徕看客,推销他自制的药糖。他的打扮很有特色:一年四季都是头顶小帽,足踏双脸鞋,上着紫马褂,下穿绒套裤,腰挂囊袋,手提葫芦,有时手拄龙头拐杖,腕套念珠。他骂军阀政客、贪官污吏、贪财好色之徒,平民百姓听着解气,天天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故药糖生意很不错。
沈三
原名沈友三,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在名师指导下成为技艺高超的摔跤名手。1933年,沈三参加了在南京开的全国运动会,在摔跤比赛中得了冠军,还曾在北京击败过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另外,沈三还表演气功,常表演的有“双风灌耳”、“踢砖”等节目。
双风灌耳是地上平放一块砖,表演者侧身躺下,下边耳部枕在砖上,上边耳部再摞三块砖。另一人手执大铁锤,抡起来往下砸。一锤下去,把上边三块砖击碎,耳下边的一块砖也震碎,而表演者安然无恙。
踢砖是将一块砖头立在地上,紧靠砖前、砖后各放一碗水,然后猛踢一脚,砖头上半块飞滚出去,而下半块立着不动。前后两碗水也原地不动,滴水不洒。
蹭油的
蹭油的叫周绍棠,东北人,以兜售自制的去油皂为生。他小个头儿、干巴瘦、扁脑壳、眼睛眯眯小、脚呈大外八字。从他前面走过的人,只要衣服上有油渍,他就拉住,用去油皂沾着唾沫,往下擦油渍。他一边擦一边念叨:“蹭、蹭、蹭啊,蹭油的呀;掉、掉、掉,油儿掉啦!”被他蹭掉的油不要钱,买皂才要钱。被他蹭过的人,如果觉得效果不错,就会买他的油皂。
拐子顶砖
俗话说:“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这个一条腿膝盖以下截掉的拐子正相反,是光练不说。不论炎热的夏天,还是飘雪的冬天,他每日都到天桥市场,找个路边,赤裸上身,跪在那里,垂目合掌,头上顶着有一百多斤重的一摞大方砖,呈宝塔形,约有两米高。他身前地上压着一张纸,上写:“拐子要钱,靠天吃饭,善人慈悲,功夫难练。”等到要够一天饭钱,他便将砖一块块卸下来。这时人们可看到他头顶露出一个拳头大的深坑,可见功夫确实难练。
赛活驴
原名关德俊。他有个驴形道具,是用布制做的;套在身上,两条腿就是驴后腿;握住两根木拐的双手就是驴前腿;弯下腰,脑袋伸入驴脖子的头形之中,内有了望孔,可看到外边。他妻子关金凤化了妆,骑在驴背上,打着竹板唱莲花落。驴子走动时,还表演各种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子尥蹶子、驴失前蹄等。他手脚并用,上下自如,因此人称“赛活驴”。
一百多年来,在天桥市场献艺的,除上述三拨“八大怪”以外,还有很多自怀绝技的杰出艺人。他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各练绝招,在北京近代民间艺术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