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5:40:43 摘自:《论诸宫调的说唱方式》,《论诸宫调的音乐结构》
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一、诸宫调概述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目前学术界趋向于把它定义为:‘诸宫调是由许多不同宫调的歌唱单位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杂以说白,以敷演长篇故事的大型讲唱文学”。它兴起于北宋中期,为孔三传所创,很快成为勾栏瓦肆中受欢迎的伎艺。但由于历史原因,诸宫调作品遗失颇多。金代诸宫调现存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南宋诸宫调没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戏文《张协状元》第一出的“副末开场”。元代初年(至元年间),诸宫调兴盛一时,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便是此时的产物。这就是现存所有诸宫调作品的文本。其中,《董西厢》是完整的一部《刘知远》己残缺不全《天宝遗事》己佚散,只剩下数十套曲舔《张协状元》的“副末开场”到底是否为诸宫调,各家说法不一。本文研究即以现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文本为研究对象。
诸宫调是在勾栏瓦舍里娱乐大众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讲故事的技巧在说唱文学里直接表现为外在的说唱方式,其中包括采用何种说唱视点以及在说唱中运用的不同的手段技巧,对诸宫调的说唱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把握诸宫调的说唱艺术特点,理解为什么诸宫调能够盛极一时。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在不断变换说唱视点的同时,诸宫调艺人时而吸取史传中的人物介绍来安排人物出场,时而用诗、词、赋赞来丰富说唱技巧,时而采用插科打浑的手段来渲染表演的气氛和效果,使整个说唱过程声情并茂,有滋有味。
诸宫调画作
二、诸宫调的曲式类型
近年来,研究诸宫调的学者们大都认同现代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和郑振铎先生所概括的诸宫调曲式类型:第一,单个曲牌,可视为最小的曲式;第二,由属于同一宫调的一个曲牌进行重叠(双叠或多叠),或以某单个曲牌的反复为主体,中间穿插若干其他的曲牌,最后都加一个尾声;第三,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由属于同宫调的多个曲牌联组,构成套曲。杨先生认为,三种曲式的每曲或每套虽各自属于一个调性,但是从这曲与那曲这套与那套相互的连接关系来说,则是属于不同的调性,而由三种单元曲式用各种形式连接起来而成的诸宫调总体,当然是多调性的了。郑振铎先生在其《宋金元诸宫调考》中所作出的划分是:“综观诸宫调所用的套数,其方式大别之有后列的三种:(i)组织二个同样的只曲以成;(2}组织二个或二个以上同样的只曲,并附以尾声而成者;(3)组织数个不同样的只曲并附以尾声者。”这三种曲式虽各自属于同一调性,但由三种曲式联缀起来的总体则具有了不同的调性。诸种曲式单元穿插混合,宫调各不相同。三种不同曲式联缀构成了诸宫调的多调性特点。
三、诸宫调的演唱形式
宋元之交,民间歌唱开始发达,诸宫调的产生,与当时这种风气相关。关于诸宫调的唱法,多语焉不详。明王骥德《曲律》中说:“金章宗时董解元所为《西厢记》,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间以说白。”可以看出诸宫调的演唱形式是有说有唱,在表演时用伴奏乐器。元杂剧有《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一本,是写一个唱诸宫调的女子韩楚兰和秀才灵春马的爱情故事,其中曲文中有“却则是央及杀象板银锣,再休提那撒板鸣锣,”“勾得个桑榆景内安闲的过,也强如锣板声中断送了我。”可以看出,诸宫调是有锣、板来伴奏的。洪迈《夷坚志》记载:“予守会稽,有歌诸宫调女子洪惠英,正唱词次,忽停鼓白曰:惠英有述怀小曲,愿客举似。乃歌曰……”此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诸宫调用鼓来伴奏,并且是一人击鼓一人演唱边说边唱。诸宫调在宋代时所用乐曲主要是鼓、板和笛,由表演者自己击鼓。到了金元时期,用锣、界方、拍板和笛伴奏,也有用弦乐伴奏的,所以后来明清时期也把诸宫调称为弹唱词。大多数记载表明,诸宫调的说和唱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
现代研究者提出,第一阶段的诸宫调来源于话本,体制上的突出特点是以说为主,以词歌唱。诸宫调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由韵文和散文组成的,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由于诸宫调是由诸多宫调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其宫调之间一般是通过“说”来过渡。为了表演连贯,表演者在唱完某一宫调的曲子后面,便说上一段内容,或者念几句诗,然后再唱另一个宫调的曲子。这其中也有宫调与宫调之间不用说白作过渡,而是将两个宫调的曲子连接而唱的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有条件的,即两个宫调须相同,或具有同音列关系共用一均。
第二阶段,诸宫调的歌唱单位运用了缠令和缠达的形式,音乐体制在以词歌唱的基础上发展为一曲一尾(实质上是一词加尾)的套数。由于套数的出现,歌唱的比重得以增加,在叙述方式上诸宫调以由说为主转向以唱为主,在演唱中把传统的双片改为单片,并在单片的首尾衔接处作一些适当的加工,使整部作品一气呵成。缠令的特点是,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插以若干不同的曲调,形成一种曲调不断更换的套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