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书

2018-09-18 15:46:50 摘自:子弟书音乐探索:《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一)

子弟书-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子弟书-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子弟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旗籍子弟创造的一种鼓曲艺术,亦称“弦子书”,分为东韵和西韵两种唱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任光伟先生所撰“子弟书”条目称“嘉庆三年(1798),东韵随北京闲散清室人员被遣送盛京(今沈阳市)而传入东北。同时,西韵也传入天津,与天津的民间曲调、语言相结合,称为‘卫(天津卫)子弟书’,后又称‘西城板’。”由于子弟书在清末已成广陵散,卫子弟书也湮没已久,因此人们对任光伟先生的说法从未置疑。1982年戏曲音乐家刘吉典先生在《曲艺艺术论丛》第三辑中发表了《天津卫子弟书的声腔介绍》,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登载了刘吉典先生从工尺谱译成的卫子弟书简谱唱腔,同书也登载了流行于天津的西城板唱腔。

清代由于旗人在北京内城分区居住,子弟书在演唱中遂出现了西城调和东城调两种形式,也称为西韵和东韵。清嘉庆二年(1797)顾琳在《书词绪论》中谈到子弟书时说:“书之派起自国朝,创始人不可考,后自罗松窗出而谱之,书遂大盛。然仅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西派之别。其西派未尝不善,惟嫌阴腔太多,不若东派正大浑涵,有古歌之遗响。近十余年来,无论缙绅先生,乐此不疲,即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歌⋯⋯”

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子弟书西城调艺人石玉昆以话本小说《龙图公案》为脚本,编成大书《包公案》,白弹白唱轰动一时。因他演唱的西城调有所发展别具一格,受到观众和曲家的欢迎和称赞,于是人们称他演唱的西城调为“石韵”,亦称 “石派书”。子弟书《评昆论》中称他的演唱“高抬身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

大约在清道咸之交(1850年左右),子弟书在北京又出现了南城调和北城调两种形式。清人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口》中曾写道:“哑哑声高胜傻丁,郭栋共许犯天星,如今也有南城调,不像山羊不受听。”据说南城调和北城调“以曲调流畅、节拍较快受到民间的喜爱。” ’至清光绪十年(1884)左右,子弟书逐渐衰歇。据传子弟书一些曲本被北方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等曲种采用;石韵和南城调等唱调作为曲牌保存在单弦牌子曲中。

子弟书在民间流行了百余年,虽然作品颇丰,并有大量唱词抄本、刻本印行于市,但这种民间艺术却始终没能引起知识阶层的重视。直到1935年郑振铎先生主编《世界文库》时,将韩小窗子弟书五种编为《东调选》收入第四册中;将罗松窗子弟书六种编为《西调选》收入第五册中。此后对子弟书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学者分别收集了不少子弟书唱本。如清代北京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曲本297种;1954年出版傅惜华编《子弟书总目》中辑录了三十多人的作品共446种。

子弟书的唱词以七言体为主,句前、句中常加入衬词、衬句。子弟书韵脚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辙,每两句叶韵。起首有八句七言“诗篇”,多回本书,也有在首回标明“诗篇”,余者将其省略的。篇章长短不一。短者不分回,一韵到底,如《忆真妃》;长者三五回以至多达二十余回。有的一本数回同用一韵,如《庄氏降香》;有的则一回一换韵,如《千金全德》。

子弟书的唱腔音乐,至今不得稽考。其曲谱仅见百本堂《双韵子弟书工尺谱》抄本,以—炷香式(32尺谱的一种记谱方式)记录,未标板眼,故难以确认。此外,在岔曲《书名》中有 “子弟书三眼一板实难学”一句,可为子弟书“一韵纡萦良久”的佐证。


返回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