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6:11:33 摘自:《梅花大鼓音乐》
梅花大鼓表演现场
梅花大鼓也叫“梅花调”,是北方主要鼓曲之一,主要流行在京、津两地。清代中叶起源于北京,其前身是在八旗子弟中流传的“清口大鼓”,因八旗子弟多居住在北京的北城,故又有“北板大鼓”之称.清末传到南城,文玉森首创“南板梅花调”,之后著名演员金万昌与弦师韩永禄、苏启元合作创立了“金派”梅花大鼓“。二十年代末梅花大鼓传到天津,名弦师卢成科在“金派”梅花大鼓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时调小曲丰窗了唱腔和过门音乐并传授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等一批女弟子创立了“卢派”也称“花派”梅花大鼓。解放后北京名弦师白凤岩也曾对梅花大鼓进行过改革.在天津有名弦师卢成科、祁凤呜、韩德荣谢瑞东马涤尘等与著名演员花五牢、史文秀、周文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使梅花大鼓日臻完美。十年动乱后青年伴奏员韩宝利和青年演员籍薇正在做着继往开来的工作。
梅花大鼓发展中在京、津两地形成两个主要流派,在北京以金万昌所创“金派”梅花大鼓为先躯,变哀伤悲怨”。梅花旧调而为新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金的演唱、高门大嗓、唱腔韵味醇厚、抒情流畅,善于用婉转低回曲折的唱腔表达优郁缠绵的年轻妇女形象.所唱曲目多为.红楼选段,如‘黛玉悲秋”、“宝玉探病”、“黛玉归天”。此外还有“鸿雁捎书”、“安安送米”等。
“花派”(或称卢派)梅花大鼓是继“金派”梅花之后的近一步发展。“花派”发挥了女演员的特长,萝演唱多用高腔,唱腔多装饰;行腔拖腔中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型;速度力度处理巧妙细微多变;唱腔多起伏、豢音成串、清新流畅、委婉动听。成为当今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
一般来说,“金派”唱腔直朴简炼,而“花派”唱腔向细腻、华丽、抒情方面有显著发展。
解放后梅花大鼓表现题材更为广泛。除整理加工了一批优秀曲目外,新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书目。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编创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歌颂了新社会和新生活中的新人新事。
梅花大鼓是一个音乐性极强的曲种,除了有较强歌唱性的唱腔以外,还有上、下“三番”等大过门做段落之间的穿插.其演唱、伴奏烘托紧密相得益彰,三番的演奏更是鼓板弦索配合默契,造成一种炽热的气氛。
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是演员手持板、击鼓自唱,由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解放后发展了对唱形式,演员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唱腔的发展和演出的生动性。梅花大鼓认书目为抒情小段,唱词基本格式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由上、下句连接构成一个唱段。常常用虚词、嵌字、加三字头和垛句等方法将唱词加以装饰,使其更通俗和口语化。下句用十三道辙押韵,其四声上句用仄声下句用平声,形式上抑下扬的语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