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调

2018-09-18 16:18:50 摘自:百度百科

马头调表演

杨云演唱马头调

马头调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曲牌。在清代大型俗曲总汇《白雪遗音》中,马头调是其中唯一一首有工尺谱传世的曲牌,因此显得更加珍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马头调的主要流行场所,曲牌的音乐结构特征以及在现今曲种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些微考释,并明确马头调是主要流行于码头一带的一类曲牌,其具体音调属于名同曲异的范畴。


一、艺术特色

清初开始在北京城区传唱,又作码头调。盛行于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这种小曲,是从花船上的媚曲变化出来的。随唱的乐器,有弦子、琵琶、四弦和胡弦。”(见《人民首都的天桥》)。道光八年(1828)华广生编选的《白雪遗音》刻本中共收入马头调五百一十多首,分《马头调》、《马头调带把》、《马头调带把湖广调五更》等不同形式。唱词内容以情歌为多,共有四百三十多首,如《卖相思》、《独自一人》等。其他有从戏曲故事改编的《凤仪亭》、《醉打山门》等几十首;讽刺贪官、赃官的政治歌谣《不认的粮船》和《李毓昌案》两首;描述风光景物的有《济南八景》、《元旦》等十几首;《戏名》、《古人名》等游戏文章十五首。当时多由歌童演唱,后来才出现专业的盲艺人。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学秋氏在《续都门竹枝词》中曾有“秋波临去转难当,白眼看它顾曲郎。一自‘马头勾调’盛,瞎姑镇日瞎奔忙”的诗句。据白凤鸣(1909-1980)回忆,马头调“是运河南北流通时艺人在客、货船中演唱的一种小曲。流行于河北武清到通县一带的称‘北板马头调’;流行于沧县、德州、郑家口、临清一带的,称‘南板马头调’。”(见《鼓王的三绝》,载《曲艺》1981年四期)。

马头调的曲调,《白雪遗音》卷首刊有其工尺谱。据清末民初人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其腔调仅七个,倒换用之而已。不好听,然唱者最费力。凡师之教徒,多以此为课程,练习音与气也。近来无唱者,以不受欢迎故耳。”这种说法指的应是北板马头调。南板马头调则曲调徐缓、婉转动听。杨懋建在《梦华琐记》中提到:“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然,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佐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马头调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北京的广播电台广播,旗籍出身的演员韩洁远(原名恒杰远),凭每天深夜在电台自弹自唱南板马头调享有盛名,擅唱的曲目以戏曲故事为主,有《藏舟》、《游湖》、《合钵》、《水斗》、《祭塔》等。


二、近代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只有瞽目艺人姜蓝田会唱马头调,姜逝世后遂失传。

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擅唱南板马头调《白猿偷桃》,曾担任过刘宝全弦师的白凤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唱段传授给中央广播说唱团赵玉明、新岚云演唱,有录音保存。


返回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