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6:27:58 摘自:《浅析京韵大鼓艺术成就》
京韵大鼓艺术家钟玉杰
一、京韵大鼓形成的历史背景
自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先后有艺人金德贵、胡金堂开始不断改进大鼓演唱。清末刘宝全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京韵大鼓(此间称“怯大鼓”)进行了改革。一是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戏曲的曲调,丰富唱腔;三是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表情、表演身段等;四是三弦、四胡、琵琶,形成伴奏小乐队,文人庄荫棠等改编新曲目。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一体。当以刘宝全为首创立的新大鼓出现在曲艺舞台上,顿时轰动了京、津,京韵大鼓从此成为一个新曲种。
二、京韵大鼓的唱腔
(一)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其板式主要分为慢板、紧板、垛板、散板等。
1、慢板
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 “板、头眼、中眼、末眼”,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
2、紧板
紧板顾名思义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
3.垛板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没有“中、末”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4.散板
散板说白了就是在特殊抒情部分比较自由的曲式。
(二)在唱腔方面可分为基本腔与花腔、专用腔两个部分。基本腔是指平腔,花腔及专用腔则包括挑腔、落腔、起伏腔、长腔、甩腔等。
1、平腔
平腔为一板三眼(4/4)形式,中眼起腔,板上落腔,常用于唱段中部,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是贯穿全曲的基本腔。
2、落腔
落腔亦称甩腔,属于下句唱腔,稳定性强,用在段落之中,起短暂的停顿收束作用。
3、挑腔
挑腔也称作高腔,将旋律推向高音区的富有表现力的腔调。
4.长腔
长腔是在平腔乐段靠近尾部乐句中一种吸收皮黄曲调形成的较长的拖腔。听起来曲调低缓,潇洒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5、拉腔
常用于甩腔唱句前面,大多位于上句,具有不稳定感。
三、京韵大鼓的影响
京韵大鼓是北京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到了北京,涉及到曲艺就没有不听京韵大鼓的。由于京韵大鼓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曲调优美昂扬,深受国人的喜爱。如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和谭小培、谭富英父子都十分喜欢京韵大鼓,经常光顾曲艺茶园聆听京韵大鼓,对名家的演唱如数家珍。在喜爱的同时京韵大鼓也深受京剧演员重视,许多京剧演员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都将京韵大鼓的腔调和韵味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如著名老旦演员王晓临在改编戏《博氏发配》中就在“发配一场的二黄回龙中加了别致的京韵大鼓腔;著名马派老生、马连良先生的弟子张学津在23岁的时候就自编了一段现代戏《箭杆河边》中的“劝癫子一段,在设计唱腔到“也哭坏了你的娘’‘这句时,也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大鼓腔,丰富了演唱的特色。还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派’‘的创立者言菊朋先生在他的名剧《卧龙吊孝》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刻苦钻研,在“空余下美名儿在万古流传一句中,也巧妙的加入了京韵大鼓的旋律,并且十分贴切,得到了一般爱好者的认可。可见京韵大鼓对我国国粹京剧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京韵大鼓也对流行音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著名作曲家雷蕾的处女作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在80年代引领了一股流行音乐的潮流,一曲《重整山河待后生》深沉、舒缓、凝重、高亢透出大家风度。由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小彩舞演唱的“千里刀光影……”,一时间震惊了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还有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京韵大鼓的融入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
总而言之在中国北方众多曲艺曲种中,京韵大鼓是影响较大、发展较为繁盛的曲种,它有异彩纷呈的流派和灿若星辰的名家名角,更因雅俗共赏的独特品质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它既是普通劳动者的艺术,也是文人学士的雅趣,其卓尔不群的艺术魅力将永远留存于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