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底下古村是具有农业生产、古驿道客栈和居住生活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环境空间,是古山村发展的载体。因此, 环境空间创造中除强调村落环境建造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外,也注重建立农业生产、驿道客栈和宅院,与庙、店、场等公共活动的人文环境体系之间和谐的物质环境,使古山村成为一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和谐有机的小社会。

    昔日的古道过往商旅频繁,主要是靠骡马驮运,由麻黄峪启程到达川底下村,正是一天的行程,因此,川底下村便成了过往商旅的一处落脚之地,同时也形成了山货集散地。河北的粮食,内蒙的皮毛,经此路运往京城,换回必需的生活用品。京西盛产煤炭,经古道运往杯来盆地。这条沟通京城和口外的古道给川底下村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康、乾的繁荣时期,川底下村有八家买卖铺子,三四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和瑞庆堂。虽然时代的变迁,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古道驿站的功能已经衰退,但当时的繁荣景象至今仍依稀可辨。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现代人的渴望与追求。所不同的是,古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的生存更多地,甚至是完全地依赖于自然,因为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人们难以认识大自然的生命规律,因而对自然充满着恐惧和神秘的感受,便寄希望于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来帮助人类控制自然,祈求的办法多采取崇敬与膜拜。这种在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对自然的依赖, 以及伴随而来的对超自然力的顶礼膜拜的两重性,正是中国传统聚落中庙宇建筑存在的重要的文化基因。庙宇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地方,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场所,是人们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川底下村规模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体系却很完善,有祈求神、圣保佑的关帝庙(又称大庙)、求子的娘娘庙和为长辈送终升天的五道庙,构成了全村的精神空间体系,以伦理教化和神灵崇拜维系全村发展。

    在川底下村经济繁荣的康、乾时期,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一些经世代相传的极具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制度化,如农历正月十五的转灯游庙,清明期间的祭祖、打秋千和民间说唱活动等。磨坊、井台等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公共设施,是家族成员共同的财产,是体现家族凝聚力的象征。它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生活所需,更是促成人们自发性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为全村人的相见提供了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交往场所。相聚在这里,谈天说地,摆家常和交換信息,还可以欣赏自然山水美景,构成了一幅极具生活情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