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四合院空间的处理与利用
川底下村山地四合院因受地形地势的制约,虽小巧玲珑,不同于平原四合院能无限伸展,但却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即独具匠心的空间处理与合理巧妙的空间利用。为更好的发挥四合院的生产、生活及精神等功能,川底下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巧妙借助空间和地形高差,使其有限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一、入口空间
川底下村山地四合院的入口空间包括门外与门内空间两部分,主要由门外影壁、门楼及门内影璧等设施围合而成。
●门外影壁
门外影壁是川底下村四合院入口空间的设施之一。现全村共保存有10处,其形式各异,处理主要是以字、壁为主,无任何脊与壁心,有的则将壁心处理成大面积白墙。而真正保存较好且处理讲究的仅有三处,其顶上有脊,并覆瓦,壁心的形式多为白底上书“福”字或绘璧画。这种影壁上的字和壁画因年久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往日的兴盛。
门外影壁
门外影壁
●栓马桩、上马石
川底下村作为古代重要商路上的村落之一,平时停留、歇息的商客较多,村民们为了更好地满足和方便商客的需要,充分利用入口空间,在入口处常设有栓马桩,以便商客即停即歇;同时还往往备有方便客人使用的上下马石,现村中仍保留有6个栓马桩。
另外,在川底下村一户人家的院落入口边设有一碾盘,为了给来此碾作粮食的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场所与设施,主人在院落入口处利用影壁墙体一侧设置一石棋盘,并配有石座凳,简单的设施,却反映了川底下付村民生活的悠闲与祥和。
拴马桩
石棋盘
●门楼空间
在四合院中,门楼是整个合院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川底下村门楼均为如意门,顶为硬山顶,脊为清水脊,门设在外檐柱间,门框两侧采用“磨砖对缝”的施工技术砌砖墙,门外上部顶棚绘有图案,门楣上装饰有门簪,门外与墙体内侧之间有精致的水磨砖墙花纹。门前有雕刻细腻的门墩石,砖墙側面与门之间设有佛龛,佛龛周边的砖雕图案各异,精巧别致。走进门楼空间,那考究的铺石更令人惊叹不已。在门楼空间中还巧设排水口,使院中水由此排出。
川底下村山地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广亮院,其门楼为中型如意门,台阶七级,与一般的门楼相比,其处理更为细致。如侧砖墙上端与檐口之间的戗檐砖,呈方形,刻有精美的砖雕,以喻“富贵生财”之意,门前还设有木雕精美的门罩;其地面用两块石板铺砌,一块青石喻“脚踏青云”, 一块紫石喻“紫气东来”等等,这些处理均体现出此户人家在表现自己高贵地位时的良苦用心。
门楼空间处理
广亮院门楼空间
门罩
门簪
戗檐砖
佛龛
墙腿石
门墩石
门柱间侧墙
铺石
●门内影壁
在川底下,除门前空间中布置有影壁外,院落大门内的影壁即跨山影壁是院落入口空间中的又一重要设施,古代称其影壁为“萧墙”,其作用是挡住外人的视线,给人以神秘感,同时也起到障景的作用。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影壁是针对冲煞而设置的。
由于地形的原因,这种影壁的设置方向随入口门楼的方向而定,实际上它是门楼的对景。 一般跨山影壁均设在门楼所对的厢房山墙上。川底下村的跨山影壁, 均用挑檐做影壁顶,影璧脊均为清水脊,脊上有雕花,壁心处理有的用石灰刷出方形壁心,上书“福”、“寿”等字,并用青灰加框,有的则处理成浮雕形式,简洁朴素。整个影壁在脊、檐口及底座的细部处理上几乎无一雷同,精巧别致,十分讲究,极富装饰性。
跨山影壁和细部
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