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孔庙
BELONGING TO THE IMPERIAL COLLEGE
孔庙,又称文庙、学庙、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最早孔庙在山东曲阜孔里。孔庙最早的记载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頉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明代彩绘绢本《圣迹之图》高祖幸鲁祭孔图
最早的孔庙是由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改造而成,内收藏有孔子卒后留下的衣服、帽子、车子、琴以及书籍等。初代孔庙自建立至汉代二百余年间,皆未被废弃。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而后诸侯、卿大夫、宰相等上任前皆要去拜谒孔庙,以示对文化的尊重。汉代以后,伴随着历代对孔子的尊崇,曲阜孔庙逐渐由家庙演变为国家祭孔的仪礼性建筑。
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孔,并封给孔子种种称号。据史料记录,封建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35年,其间共加封孔子十余个不同的“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孔子的后裔因此也被封为“褒成侯”。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褒成”是国名,“侯”是爵位。当时,“褒成侯”的“待遇”是赐食邑八百户。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孔子字仲尼,故有此称。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宣尼”。这里的“宣”为谥号。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太师”为官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专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与西夏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这一封号是孔子历朝封号中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圣文宣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首先以“至圣”尊称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孟子•万章下》中载文:“玄圣”、“至圣”、“大成”均是对孔子的赞辞。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据统计,到清朝末年,各地孔庙有1500多所。这些孔庙基本是依临古代学宫而建的学庙。古代官学包括天子的太学,或称国学,以及各地州县学。北京孔庙是元明清时期最高学府里的孔庙,毗邻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学崇祀孔子的庙堂。在等级上,与曲阜孔庙相同,皆属国家祭孔场所,皇帝亲祀或遣官告祭。不过,在规模上,北京孔庙略次曲阜孔庙。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敬学。凡开始建立学校,一定要祭祀“先圣先师”。到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皇帝仍以“治天下之要,以宗师重道、广厉学宫为先务”。《礼记》中的“先圣”,按照古书训解包括周公与孔子。东汉明帝时,学校开始祀周公、孔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高祖诏令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座,四时致祭。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从房玄龄建议,国子监停祭周公,立庙专祀孔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又诏天下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学中有庙,庙学合一,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学校教育的定制。
韩愈认为,孔子以德得天下通祀,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进退诚敬,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庙学合一的学校建制,将尊孔与崇儒紧密结合在一起。古人对于祭祀的教化作用有深刻认识。如唐代柳宗元就说,“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焉”。在俎豆馨香、乐舞祝颂,匍匐跪拜等礼仪中,表达对孔子与儒学的无限尊崇。后世庙学合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祭孔对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读书人都曾起到激励作用。
费孝通《孔林片思——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这次到了孔庙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对人的研究早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孔子讲“仁”就是讲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孔子的家族现在已经到了七十六代了,这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多么长的持续性!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要破坏孔庙,群众不让,被保护了下来。为什么老百姓要保护它?说明它代表着一个东西,代表着中国人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关心人与人如何共处的问题。”这体现出孔庙已经超越个人和家族,上升到整个社会所有人所寄托的信仰层面上,孔庙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信仰标志以及关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