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器祭品
SACRIFICIAL UTENSILS AND OFFERINGS
古代祭祀名目繁多,祭祀的礼器亦为专器。孔庙中祭祀的礼器,主精密,保留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遗风。《圣门礼志》有曰:“屡有须发彝器,又蒙特旨,厘定宫商礼志乐章,尽美尽善,诚为千古未有之巨观,所谓崇礼先师,增辉圣德。”又曰:“考圣庙礼志,究三代遗踪铸造,礼器古朴精详。(朱熹)知潭州时曾申省部,乞准颁行崇文馆,奉敕刊行释奠仪注及礼器图式,颁行郡县。盖是时,各学宫旧制残缺,故朱子更为考定,而阙里庙中则断不至考稽之。”
孔庙礼器,前多袭旧制,高宗纯皇帝时按《器谱图》悉为厘正。又以笾、豆、簠、簋,昭事神明,并对前代所用祭器重加审定后,文庙法物大备。孔庙祭祀礼器主要分为皇帝亲诣祭器、文庙日常祭祀所用祭器(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钦定)两部分。而文庙的常用祭器中又以大成殿和崇圣祠不同。以下就祭孔的重要礼器具图加以介绍。
(一)皇帝亲诣祭器
皇帝亲诣祭器是指皇帝亲诣孔庙行释奠之礼所用之祭器。主要有鎏金银爵一、银勺一、鎏金铜鑪一、鎏金铜香靠一、锡香盒一。
鎏金银爵
银铸,鎏以金,重三两。通高三寸四分,深一寸三分,腹长三寸,宽一寸一分,两柱高六分,三足相距各六分,高一寸六分,素质无文。
银勺
银为之,重十两。口径三寸,深一寸一分,柄长八寸,素质无文。柄端向外弯曲,为如仪形。唐朝时,孔子、颜子,尊皆加勺。至宋,尊、罍亦有之。至元,庙有龙勺二十七。及清,方惟皇帝亲祀始用之。
鎏金铜鑪香靠
鑪以范铜为之,鎏以金,其形圆,通高一尺五分,腹圆,上束高六寸五分。三足相距各五寸五分,高三寸。两耳高六寸,上出口二寸六分,口径七寸,深六寸,素质无文。下衔平套,口径六寸,内半虚,上插香靠,以承柱香。五峯中,中峯高一尺四寸五分,中缀圈,下置盘,镂以云纹。左右次峯各高一尺三寸。三峯半以上横贯一道,镂以云纹,长九寸。曲两端,向上为边峯,各高一寸五分。半以下横贯一道,镂以云纹,长五寸。峯首各镂云纹。
锡香盒
锡为之,髤以丹,不饰云纹。其形圆,盛瓣香用。通高一寸六分,底高一寸四分,盖高五分,深一寸三分。
(二)常用祭器
孔庙常用祭器有铜爵、登、铏、簠、簋、笾、豆、篚、俎、尊等。下就相关礼器具图作以介绍。
簠
簠(fǔ),古代食器,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说“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粱器。”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簋
簋(guǐ),古代用来盛食物的食器。盛于商、周时期。簋,圆形,有圆口,圆腹,圆足(足在腹底,成圈状),无耳或有两耳、四耳、方座、带盖的。多为青铜制。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出土时,簋所见也是以偶数自合为多。
笾
笾,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说文》曰:“笾,竹豆也。从竹,边声。”《仪礼·聘礼第八》:“凡致礼,各以其爵,朝服。皆用其飨之加笾豆。”
豆
豆,食器,专门盛放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新时期时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豆出土和传世的数量较少,应与当时的豆大部分用陶,漆木等材料制作有关。最早的豆是陶制的,很像今天的高足盘,下方有柄,带有圈足。早期的豆,是盛黍稷之类的谷物的。到商代,出现了铸铜豆。西周时期的铜豆,和陶豆外形比较接近,盛食的盘浅腹大口,有无盖无耳。此外,用木、竹制作和泥土烧制的豆,古时也有专称。《尔雅·释豆》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登
登,又称“镫”或“豋”。古代盛放熟食的器具,也指祭祀盛放肉食的礼器。《诗·大雅·生民》:“卯盛于豆,于豆于登。”《尔雅·释豆》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祭祀时所用的登多为金属制成,故写为“镫”。
铏
铏,古代盛羹器。《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铏四于豆西。”郑玄注:“铏,菜和羹之器”这里郑玄明确指出,铏释在礼仪中盛放和羹的器具。和羹是什么?《圣门礼志》作出了如下解释:“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汤焯过漉起,然后用盐、酱油、醋、芹、韭丝调匀,又切猪腰如荔形盖面,临用时用淡牛肉煮汁浇蒲,勺之鉶内。”这是一道烹饪精致,调味齐全的美味佳肴。
爵
爵,古代酒器,青铜制,用于饮酒。爵有流,便于液体流出的嘴;柱状把手;鋬和三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说文·鬯部》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 《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明堂位》云:“夏以栈,商以斚,周以爵。”太常爵制:两柱、三足、双耳、侈口,范金为之,象爵形。《礼•书禽》:“小者名爵,大细者名爝。”其义取小为贵,戒贪饮也,福爵同式。
尊
尊,酒器,青铜制。形似觚而中部较粗,鼓腹,侈口,高圈足。形制较多,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彜。尊彜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器物,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
罍
罍(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也可以用以盛水。短颈,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罍似壶,大者受一斛,《诗》曰:“酌彼金罍,取以佐尊,以其不穷也。”又《书》:“云雷、象者,酒则取其阳气发达,盥则取雷震之威,以起敬。”《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疏:“罍者,尊之大者也。”《五经异义》引《韩诗》说:“大一硕。”《周礼·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罍又兼可盛水,仪礼·少牢馈食礼》:“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枓。”今祭时多用为盥器,以盛水,故与洗并。
俎
俎,载牲体之器。《明堂位》云“周以房俎”,谓俎之上下两间似堂房也,《鲁颂》云:“笾豆大房,笺云玉饰”,俎也。两端漆,中央黑。
俎的形状和几桌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切割熟肉的要小一些,都是用一块长方形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边为框,俎足或平板状宽足,或方形柱足。讲究的木俎,髹漆,绘上花纹图案,十分精美。从先秦乃至汉代,多为木制,商周时期,也有青铜俎。
洗、盥盆
洗,《圣门礼志》说:“洗,盛水器。凡盥必有洗,以承之,其形如盘。今祭时,罍盛新水,盆盛弃水,洗则用以涤爵,两旁多为螭首,以示其威之能、刚戒沉湎之意,且以涤旧染之污也。”盥盆,亦为水器。《圣门礼志》说:“盆者,盎也。祭时盥手,用盆受弃水,恶秽地也。”
鼎
鼎,调和五味之器,夏、商、周皆有之。以为重器,名称款式各殊,祭祀用大鼎以烹牲,用小鼎以焚香。《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 郑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齐多少之量。”鼎是青铜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鼎在上古之时,是作为烧煮食物的炊器用具。鼎腹可放置食物,鼎足之间的空隙部分即用来烧火,“鼎食”、“鼎沸这些词由此而得”。三足鼎为鼎之常制,所以古人以鼎表示三,这个数目成语有“鼎足而三”或“三足鼎立”。
篚
篚(fěi),竹器,如箧。《说文》所谓篚如竹箧是也。古制用篚不一,皆盛物。今祭祀专以承币,盖《诗•鹿鸣》“序实币帛筐篚”之遗意。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尚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织文,指锦绮类。《后汉书·孔融传》:“遏绝诏命,断盗贡篚。”贡篚,指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又为用竹篚盛东西。《孟子·滕文公下》也有:“篚厥玄黄。”玄贡,指玄色、黄色的帛。
香盒
香盒,盛放香料的器皿。孔庙的香盒,《圣门礼志》有如下介绍:“香盒,盛物之器。凡有盖者曰盒,祭祀焚香而以小圆器盛之,名曰香盒,漆以朱,以木为之。”凡孔庙祭祀活动,都要焚香,其目的是烧香祈祝以达神明。神在不可知的天上,通过不断上升的香烟,达到“人与神”交会与沟通的目的。
(三)其他祭祀礼器
选自《圣门礼志 礼器名义》
云雷尊
商尊也,铸铜为之,纽以螭首,腹畵云雷回旋之状,有合于神降自天之意,有盖,用贮初献酒。
象尊
周尊也,铸铜为之,取形于象兽,大而有德者莫如象。象者,像也,所以像大德也。穴背受酒,上覆以盖,用贮亚献酒。
牺尊
周尊也,《鲁颂》云:“牺尊,将取牺牲享食之义,周以农事开国为尊,取全牛、象以享之,不忘本也。”范金为之,穴背受酒,腹上覆以古盖,有钮,用贮终献酒。
太尊
瓦器,陶土为之,有虞氏之尊,大,从泰,足平而康,故谓之泰尊。其制颇大,亦谓之大尊,两腹有钮,纯素无文,贵本尚质也。以盛泛齐。
壶尊
亦周尊也,酌献用之,《礼•器注》云:“上尊曰彝,中尊曰卣(you),下尊曰壶,故为副贰之器。”范金为之,作壶形,其脰饰饕餮,腹着风云,示有节止又明施泽及时也。
著尊
商尊也,范金为之,《明堂位》云:“商尊曰著,谓着地而无足也。”亦有显著之义,其制如云雷尊,质素无文,酌献用之。
山尊
夏后氏之尊,范金为之,高耸而棱方,刻镂为山云之状,有盖,以盛体齐。
坫
用以置爵,亦承尊酌献必审所处而置焉。亦谨祀事有占之义,故名坫。古者爵有承盘,坫与丰是也,坫借反爵之坫,以名置爵之器;丰取时和年丰、粢盛丰洁之意。
祝版
版同板,觧木为薄片也,《周礼》“学士之板”,注:名籍也。今祭祀书祝文于版,檠以架,事毕焚之。
烛架
灯架也。唐人名为短架,今祭祀烛用架,庭燎亦用架,所谓烛台是也。
茅沙池
池者,沼也。停水为池,则池应以石甓砌之。庙庭当阶不宜为坎,而求神灌酒于地。又恐不洁,所以黄沙铺之,白茅藉之。古诸侯分茅、胙、土,以承祭祀郁鬯之用。茅上者,敬其事也,今制用铜、锡为池,以盛茅沙,可免当阶之为坎矣。
龙幕
用以覆尊者,以绛帛为之,中画云龙,四边画香草回文,四角缀以金钱。
笾巾
以絺为之,圆幅,玄被纁里,用以覆笾上。
帨巾
以白布、帛为之,祭祀时用以拭手、洗爵,以竹笥盛之。
燔炉
焫萧之器。《礼•郊特牲》云:“既奠,然后焫萧迎神,而祝先燔萧艾,其臭上达,以求神于阳;灌,郁鬯,其臭下及,以求神于阴。兼天地之义,以事神也。”考焫萧,古无其器,而升天者,不宜置诸地,故以时用之炉代之,又有挑炉、执炉,皆近制也。
庭燎
以铁为之,如立地高架,为棂笼,圆斗,以受松柴,祭祀焚之,光撤上下。
牌
《广韵》云:“牓也。”牓牌皆揭纸于木,张以示众。今祭祀用牌以傅戒誓、以约斋宿,挂斋宿所,以序昭穆、以分班位,置之堂下,皆傅命致谨之意。
毕
《月令》:“毕,‘翳’注:网小柄长,谓之毕。”今祭祀所用燔肉燎帛之,又曰毕,以酸枣(枝)为(充)之。
锹
钁也,掘土之器,以铁为之,如锄如铲,祭时用以瘗帛。
旗
交龙为旗。《尔雅》“有铃曰旗,郭注:悬铃于竿头,画交龙于旈,释名旗,倚也。画两龙相依倚也,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今祭祀迎牲、帛,粢盛咸用旗。所谓龙旗承祀也,以绛帛为之。
刀
屠刀,曲柄,如削谓之鸾,锐首,圆把,首系鸾铃、把系聊环,索索有声,和其音,以导款会之宜。又有切刀,厨人制蔬、醢,取整齐长短合度数。《礼•内则》云:“聂而切之,为脍是也。”
二、祭祀乐器
孔庙乐器,始造于元大德十年,由江浙行省制造。至明洪武二十六年,颁大成乐器,其制始备。至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初年,钦定六平之章,均用中和韶乐,而祭祀乐器仍沿明制。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四年,始命太常重造乐器,颁行国学。高宗时改定宫律,特命乐部仿江西古镈钟式铸镈钟,复诏采玉和阗,以琢特磬,颁夹钟、南吕、镈钟、特磬各二,乐悬于焉大备。
孔庙祭祀所用乐器主要有镈钟、特磬各二以外。还有编钟一、编磬一、琴六、瑟四、排箫二、箫六、篪四、笛六、笙六、壎二、鼓一、搏拊二、柷一、敔一、麾一。以下就文庙所用乐器,配图加以说明。
镈钟(春祭)
清乾隆二十六年冬十一月乙未朔月六日庚子铸成。有春祭镈钟和秋祭镈钟之分。春祭镈钟:笵金为铸之,应夹钟之吕。两乐高一尺五寸一分七厘,中高一尺三寸四分八厘;径长一尺二寸六分四厘,横宽九寸四分八厘。两舞相距一尺七寸八厘,横八寸六分三厘;甬长八寸九分八厘,径长三寸五分九厘;横径二寸三分七厘,旋径三寸九分九厘,阔一寸一分九厘;蟲长二寸五分二厘,阔一寸五分一厘,厚一寸一厘;蟲孔长一寸二分六厘,阔八分四厘。乳凡三十六,高一寸一分九厘。鐫识处高七寸五分八厘,上阔二寸五分二厘,下阔三寸三分七厘,前鐫御制铭,后鐫“镈钟 第四 夹钟”,及年月,俱篆文。簨虚皆塗金,通高九尺二寸五分,后二寸八分。上簨左右刻有龙首,阔四尺七寸,高一尺一寸。中簨阔二尺一寸,高三尺六寸。簨上有业,高七寸,镂云龙。附簨结红绒紃以悬钟。虚高六尺三寸五分,阔三寸六分,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高九寸,纵二尺一寸,横一尺。趺上垣高二寸五分,镂金山水形。狮身出垣六寸五分。下施二几,纵长二尺三寸,横宽一尺二寸,高一尺三寸。上簨脊树金銮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撃具为卧鼓形,有柄,髤朱。凡钟磬皆如之。
镈钟(秋祭)
秋祭镈钟:应南吕之吕。两乐高一尺八分,中高九寸六分;于径九寸,横六寸七厘。两舞相距七寸六分八厘,横六寸一分四厘;甬长六寸四分,径二寸五分六厘;衡径一寸六分八厘,旋径二寸八分四厘,阔八分五厘;蟲长一寸八分,阔一寸八厘,厚七分二厘;蟲孔长九分,阔六分。乳凡三十六,高八分五厘。鐫识处高五寸四分,上阔一寸八分,下阔二寸四分。前鐫御制铭,后鐫“镈钟 第十 南吕”。年月同前。簨虚通高九尺二寸五分,厚二寸八分。左右两虚高五尺六寸五分,阔三寸六分。上簨、中簨、狮、趺俱如前。虚下施几三,纵三尺六寸六分,横二尺三寸,高二尺。余如夹钟。
特磬(春祭)
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春祭特磬以玉为之,应夹钟之吕。股修一尺二寸一分三厘六毫,博九寸一分四毫;鼓修一尺八寸二分四毫,博六寸六厘八毫,厚八分六厘四毫。前鐫御制铭,后鐫“特磬 第四 夹钟”及年月,均为篆文。簨虚行制尺寸皆与镈钟相同,惟上簨左右刻凤首,趺饰卧凫,白羽朱喙,附簨结红绒紃以悬磬。
特磬(秋祭)
秋祭特磬应南吕之吕。股修八,寸六分四厘,博六寸四分八厘;股修一尺二寸九分六厘,博四寸三分二厘,厚一寸一分五厘三毫。前鐫御制铭,后鐫“特磬 第十 南吕”。年月俱如前。簨虚及几,形制尺寸均与镈钟相同,上簨、下趺皆如前。
编钟
笵金为之,十六枚同虚。应十二正律、四倍律。阴阳各八,以厚薄为次,薄者声浊,厚者声清。纽为双龙,中为云龙文。近唇如满月者六,以受撃。形制皆同,高七寸四分四厘九毫,中径七寸一分四厘六毫,上、下径皆五寸三厘九毫。前鐫“康熙五十四年制。”后各鐫律名。簨虚皆塗金,通高九尺,中横为三簨。上簨左右刻龙首,阔一丈;中、下二簨俱阔六尺四寸,高三寸五分,刻朵云各八,下垂金钩以悬钟。上业镂云龙文,高七寸四分,下业镂山水形,高二寸五分。虚高六尺四寸,阔四寸一分,厚如之,承以五采。伏狮高一尺六分。下为趺,纵二尺四寸,横一尺,高如之。趺上垣高三寸,镂山水形。上簨脊树金鸾五,咮衔五采流苏,龙首亦如之,垂至趺焉。
编磬
灵璧石为之,十六枚同虚。以厚薄应律,如编钟之法。两面绘云龙,形制皆同。股修俱七寸二分九厘,博俱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俱一尺九分三厘五毫,博俱三寸六分四厘五毫。鼓侧鐫“康熙五十四年制”。鼓侧各鐫律名。中穿小孔,以红绒紃悬之,上下各八。簨虡形制尺寸,皆同编钟,惟上簨左右刻凤首,脊树金凤五,上业镂凤文,趺饰卧凫,白羽朱喙。
琴
合桐梓为之。髤以漆,七弦,皆以朱。前广后狭,上圆下方。中虚通长三尺一寸五分九厘,额阔五寸一分三毫,肩阔五寸八分三厘二毫,尾阔四寸三分七厘四毫。凤池长二寸五分一厘一毫,阔皆六分四厘八毫。凫掌高一寸一分三厘四毫,雁足高八分九厘一毫。轸七长一寸五分三厘九毫。轸池长三寸七分二厘六毫,阔五分六厘七毫。穿孔以受轸,轸末结红绒紃,上出以绾絃绕龙口,下撃雁足,左四右三絃。自岳山至龙口,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徽凡十三,饰以蚌。岳山焦尾皆以檀髤金。几承之,红缎幕。
瑟
斲桐为之。髤以漆,二十五絃。前广后狭,上圆下方。中虚而高,两端俯。通长六尺五寸六分一厘。前阔一尺四寸五分八厘。足高二寸九分一厘六毫;后阔一尺二寸三分九厘三毫,足高二寸一分八厘七毫。前后梁高阔俱七分二厘九毫。越二,前方,径四寸三分七厘四毫;后上圆下平,径如之,下阔五寸一分三毫。梁外各穿孔二十五以受絃。絃首出前梁外,末入后梁外孔。纵越迴至后梁上,各于本絃绾之梁内。絃长四尺三寸七分四厘。中一絃黄,外十二絃为阳均,内十二絃为阴均,皆朱,各设柱以和之。梁内绘云龙,前后锦文,侧为流云,后端承絃,以红缎繍龙,絃孔饰以蚌梁,以檀髤金座二承之。
排箫
比竹为之。十六管,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以协阳均;自右而左,列二倍律、六正律,以协阴均。其长与径,皆如本律,管面各鐫律名。以木为椟,中凹而虚,以受管;外出一寸九分六厘八毫,上齐,下参差。椟高九寸四分七厘七毫,厚一寸九厘三毫,口阔六寸九分九厘八毫,肩阔一尺一寸六分一厘,足相距一尺一寸三分三厘五毫。随管之长短,左右渐张以掩之。通髤以朱,绘金龙,中以金书“康熙御制”。下施小鐶,垂五采流苏。
箫
断竹为之。阳月用姑洗箫,以四倍黄钟管为体,长一尺七寸七分五毫,径四分三厘五毫;阴月用仲吕箫,以三倍半黄钟管为体,长一尺六寸九分三厘四毫,径四分一厘六毫。皆前五孔,旁二孔,相并以出音。上开山口,径二分。通髤以朱,绘云龙,旁孔垂五采流苏。
篪
断竹为之。阴月用姑洗篪,以三十二倍黄钟管为体,径八分七厘,吹孔至末,九寸九分五厘九毫;阴月用仲吕篪,以二十八倍黄钟管为体,径八分三厘二毫,吹孔至末,九寸五分二厘五毫。皆通长一尺四寸,上为吹孔。向外五孔,向内一孔,下二孔,相并为一以出音。管末有底窍,其中吹孔上留竹节以闭音。间缠以丝,髤朱,绘云龙,出音孔垂五采流苏。
笛
断竹为之。阳月用姑洗笛,径四分三厘五毫,吹孔至末,一尺二寸五分一厘七毫;阴月用仲吕笛,径四分一厘六毫,吹孔至末,一尺一寸九分七厘二毫。通长俱一尺八寸二分八厘六毫,体长径各与箫同。左第一位吹孔,次加竹膜焉。右六孔以协律,旁二孔相对以出音,末二孔向上,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皆木质。首长二寸四分,尾减一分一厘,通髤以朱,绘花文,旁孔垂五采流苏。
笙
竹管,匏身。大笙十七管,皆有簧,以黄钟三十二分积七之管为体,径一分六厘五毫;小笙亦十七管,惟十三簧以黄钟八分积一之管为体,径一分三厘七毫。匏面穿孔环植之,左右分列,束以竹丝。中管最长,以次短,象凤翼;本丰末敛,象凤身。管本以檀窍其中,而有底削半,以薄铜叶障孔开簧口,点以蜡珠。其上各按律分穿出音孔,管端穿气孔。匏之半接吹管,端为吹孔。匏身及吹管髤漆,镂云龙文,填以金。吹管外垂五采流苏。
壎
埏土为之。阳月用黄钟壎,以八倍黄钟积为体,内高二寸二分三厘,腰内径一寸七分一厘七毫,底内径一寸一分六厘八毫;阴月用大吕壎,以七倍黄钟积为体,内高二寸一分三厘三毫,腰内径一寸六分四厘二毫,底内径一寸一厘七毫。皆七孔,上为吹孔,前四后二以叶律。通髤以朱,绘金云龙。合乐时,乐工以手捧壎底,悬五采流苏于指间。
鼓
木匡冒革。面径二尺三寸四厘,围九尺六寸五分一厘,厚三尺四寸五分七厘。面绘云龙。缘边绘花文,俱五采。两端塗金钉二层。匡两旁节六角镂金盘龙各二,衔金鐶。匡半穿方孔,贯以柱,上出擎盖,下植至趺。曲梁四垂,加龙首出幨一尺二寸九分六厘。重幨,四周深一尺三寸一分,中繍正龙,旁行龙。盖顶高九寸三分,塗金,上植金鸾。承鼓以曲木,四歧抱匡,镂金云文。其下高二尺四寸三分。末为圆座,高一尺九寸二分。趺四出,有垣,各饰伏狮。环及鸾咮、龙口并垂五采流苏。撃以桴,髤朱,直柄,圆首。
搏拊
搏拊,如鼓而小。径长七寸二分九厘,中围三尺五分三厘六毫,厚一尺四寸五分八厘。绘饰与鼓同。匡旁饰六角镂金盘龙二,衔金鐶,撃红绒紃,卧置趺上,垣为云纹以承之。趺凡三层,通髤以金,高一尺一寸五分二厘,纵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横九寸一分二毫。凡合乐以紃悬于项,撃以左右手。鼓一,搏拊二,以为节。
柷
斲木为之。形方如斗,上广下狭。上方二尺一寸八分七厘,下方一尺六寸九分四毫,厚七分二厘九毫,深一尺四寸五分八厘。边径二寸二厘二毫,厚一寸二分一厘五毫。外绘出山水楼阁,口及柱皆塗金,裹髤以漆。三面中隆起,为鼓形以受撃;一面中穿孔以出音。趺高三寸三厘四毫,方二尺四寸八厘,亦塗金。止长四寸八分六厘,髤以绿。柄一尺二寸一分三厘六毫,髤以朱。其端为金云,撃红绒紃。
敔
雕木为之,如伏虎形。红黑斑文,龃龉在背。上具五色,以三相间,凡二十七。首高九寸四分七厘七毫,尾高八寸一分,阔六寸四分八厘,通长二尺一寸八分七厘。龃龉之分七寸二分九厘,以崇牙承之。趺高一尺二分四厘,纵二尺一寸八分七厘,横一尺二寸一分三厘六毫。旁施两耳,长三寸六分四厘五毫,以置籈。通塗以金,籈以竹。长二尺四寸三分,围四寸五分六厘四毫,析其半为二十四茎,于龃龉上横栎之。
麾
红缎为之。长无尺四寸六分七厘五毫。阔一尺七分八厘六毫。繍云龙。其端饰蓝缎,长八寸一分,繍星云文,中为日华,金篆中和字。上下皆缀横木,上纵五寸七分六厘,镂双龙;下纵三寸六分四厘五毫,镂山水形。皆塗金,结红绒紃,衔于龙口。悬以朱杠,长八尺一寸,围三寸三分。杠端饰塗金铜龙,长一尺九分三厘五毫,曲首向前四寸六分八毫。座高二尺五寸六分,阔一尺五寸三分六厘,亦以金髤之。
三、祭祀舞器
释奠用舞之习,肇始于刘宋。逮及隋唐,相沿为制。宋、金、元三代,释奠停用登歌,不设佾舞。于是升降缀兆,阙备无闻。明初始用文舞,但其制尚未详备。清朝时考定乐章于佾舞,尤协古今之宜。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敕颁太学乐舞器,春秋释奠,司之太常。肄习有素,节奏娴雅。其声容之盛,堪越前代。下以文庙舞器,配图作以简要介绍。
节
结旄为之。朱杠长七尺二寸九分,围三寸二分七厘。上曲,为塗金龙首,长九寸七分二厘。衔旄九重,各六寸四分八厘,金叶盖之,束以绿皮。绩长五寸七分六厘,緌长七寸二分九里。
羽
木柄,植雉羽。长二尺九寸一分六厘。衔以塗金龙首,四寸八分六厘。柄髤朱,长一尺九寸四分四厘,围九分七厘。执以右手。
䈁
截竹为之。长一尺七寸五分一厘,径四分六厘八毫。六孔。髤朱。执以左手。
四、祭品
(一)孔庙祭品仪制
崇德五年(1640年),定春秋释奠祭品。圣位:俎一。犊一,纯黑,九体。羊一,豕一,俱五体。登一。太羮。铏一。和羮。簠二。黍、稷。簋二。稻、粱。笾十。形盬、稾鱼、枣、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菁菹、芹菹、鹿醢、韭菹、兔醢、醓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爵三。各有坫。太尊一。画冪。山尊一。画冪,兼眝配酒。著尊一。画冪,兼眝哲酒。雷云尊二。画冪,眝初献酒。象尊二。疏布冪,眝亚献酒。牺尊二。疏布冪,眝终献酒。罍一。制帛一。色白,有篚。祝一。有版并案。勺。大小十二。杅一。洗一。庭燎八。香鼎二。镫八。配位:四案。每案设:俎二。羊一,五体。豕一,五体。铏二。和羮。簠二。黍、稷。簋二。稻、粱。笾八。形盬、稾鱼、枣、栗、鹿脯、芡、榛。豆八。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爵三。置一坫。制帛一。有篚。鑪一。镫二。十哲位:二案。每案设:豕一。分五体。制帛一。有篚。献爵一。有坫。分献官总献于五位之中。鑪一。镫一。每位前设:铏一。和羮。簠一。黍。簋一。稷。笾四。形盬、枣、鹿脯、栗。豆四。菁菹、鹿醢、芹菹、兔醢。供爵一。有坫。两庑:每四位为一案。东西庑各殿:豕三。每位一体,盛一盘。制帛一。有篚。献爵一。有坫。分献官总献于每庑中。壶尊三。疏布冪。勺三。禁一。洗一。鑪一。镫二。每案各设:簠一。黍。簋一。稷。笾四。实如哲位。豆四。同笾。供爵四。启圣公:俎二。羊一,豕一。铏一。以下实如配位制。簠二。簋二。笾八。豆八。爵三。祝一。鑪一。镫二。配位,二位共一案:牲盘一。铏一。和羮。簠一。黍。簋一。稷。笾八。实如配位。豆八。同笾。爵三。鑪一。镫二。至清,太宗文皇帝钦定释奠礼,牲牢俎豆,典制攸崇。(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
顺治二年(1645年),定月朔释菜祭品,先师及配位、哲位,启圣祠并同。笾二。枣、栗。豆一。芹菹。爵三。清酒。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宪皇帝追封孔氏先世五代为王,合祀于祠,改名“崇圣”春秋释奠,每神位前各一案,皆如启圣王例陈设。是年冬,命颁《文庙祭品图》于天下,始添设配位,每位尊一。定十一哲,每位各一案,东西各添豕首一,共添尊一。定两庑每二位共一案,改东西庑各豕三为各豕首一,豕肉二,添东西庑各尊三。崇圣祠正位减俎二为一,添铏一为二,每位各添帛一、尊一。定配位每位一案,东西各设豕首一,豕肉一,东西共添尊一,各添帛一。两庑各添帛一,共添尊一。乾隆元年(1736年),礼部议准圣庙脯醢宜丰。鹿脯、鹿醢加赠鹿二。正位及四配:崇圣祠正位仍用兔醢。十一哲、两庑及崇圣祠配位、两庑易兔醢为醓醢,加赠豕二。十一年(1746年),增崇圣祠配位帛二、爵六。十八年(1753年),礼部议遵十三年亲祭阙里,祀典十二哲、两庑,俱去豕首肉,改用少牢,十二哲从祀崇圣祠四配例,位各異帛,两庑各增香帛一。
自清初至雍正元年(1723年),文庙祭品虽屡经更订,颁行天下,但国子监丁祭仍沿旧例。哲位东西各豕首一,每位豕肉一盘,两庑东西各豕首六,每位豕肉一盘。崇圣祠四配东西共豕首一,两庑每位各豕肉一盘,又,十二哲东西各篚一、帛一,两庑贤儒南北分列,于中间空壁处,设香帛一案。
丁祭需用祭品:凡登,铏、簠、簋、笾、豆之实,祝帛、香烛、薪碳之用,均太常掌之。每祭礼神制帛三十有二端,均白色。长丈有八尺。牛二,一解五体,供正位,一作羮。羊二十有二,豕二十有五,鹿三(脯醢用)。兔十,脯醢用。大稾鱼十,小稾鱼如之。谷之属,以升计者,黍七,粱如之;以斗计者,稷四,其奇为六合,稻如之;以觔计者,麥一,其奇为十二两,荞如之。蔬果之属,以觔计者,菁菜百八十有八,春用大,秋用小。芹十有二,其奇为八两,春用大,秋用小。韭八十有二,其奇为四两,栗百九十有九,其奇为十二两,榛十有六,其奇为四两,红枣百六十有四,菱二十有七,芡三十有二,其奇均为八两,葱十有二,盬砖三十有六,其奇为十四两,白盬一。其以两计者,糖四,椒茴莳萝各五。笱以片计,凡二十。鲜鱼以觔计,凡二十有五。秋用香油,以觔计,凡三。酒醴以瓶计,瓶各重觔一,其奇为十二两,献酌者百三十有六,涤鱼者二。春视秋减一瓶。香之属,以炷计者,为圆柱降香,凡三十有七;其一长九寸,经八分;余长七寸,经五分。以两计者,为降香丁,凡三十有四,其粗者百五十有八。炬之属,重一觔者为大烛,枝二;重六两者为中烛,枝二十有八;次中烛,重半之,枝凡四十有四;重二两者为小烛,枝二百七十有四;次小者重半之,枝九。恭值亲诣释奠,增用香之属,以两计者,白檀香丁凡四;提鑪用。以块计者,降香丁凡四十。炬之属,白蜡掛红,重五两者,枝凡十有六;次为重三两者枝四;又次为重二两者,枝六;大者重一觔,枝二;又有白蜡,重三两者,枝一;黄蜡,重三两者,枝二百有十;减用黄蜡重二两者,枝百九十有八。如遇临雍释奠,减用香之属,以两计者,檀香四;炬之属,白蜡掛红,重三两者,枝二,燖牲之薪,以觔计,春用二千二百六十有六,秋用千七百有一。焚帛之苇,以觔计,百。秋祭之冰,以块计,百十有二,春无之。朔望释菜需用祭品:降香三炷,长七寸,经五分。其成块者二两。炬重二两者为大烛,枝凡四;次大烛而无分两者枝二;重一两者为中烛,枝八;又重半者
为小烛,枝六十有二。望如之。酒朔望共十瓶,红枣,核桃均九觔有十两,咸太常寺供焉。
因事祗告需用祭品:礼神制帛一端,色白。鹿一、兔一。果之属以斤计者,红枣一,其奇为十四两,桃仁一,葡萄一,莲实一,其奇均为十两。香油以斤计,二。酒以瓶计,凡六瓶,实酒二十有八两。柴薪以觔计,木柴凡二十,芦苇凡五。
(二)孔庙祭品陈设图
圣位祭器祭品陈设
先师位南向,北为笾豆案,袭以红缎销金衣。案近北设爵三,置以坫。次为镫二,中为鑪,登次之,实以太羮;左右为铏,实以和羮。登之南为簠、簋。簠二居左,实以黍、稷;簋二居右,实以稻、粱。簠之左,列笾十三行。近簠为形盬,为稾鱼;其次为枣,为栗,为榛,为菱;又次为芡,为鹿脯,为白饼,为黑饼。簋之右,列豆十三行。近簋为韭菹,为醓醢;其次为菁菹,为鹿醢,为芹菹,为兔醢;又次为笋菹,为鱼醢,为脾析,为豚胉。簠簋之南,为篚,实以帛。笾豆案之南,为俎。一俎中区为三太牢,居中解五体,羊、豕全列以左右。俎之南为香烛案,袭衣如笾豆案,鑪一、镫一。其右为祝案,置祝版,并架一袭以黄绫衣。香烛案之东西,各置尊桌一,桌设尊三,凡六尊,袭以桌衣,左右列焉。画冪、疏布冪二,馔盘一,桌一,桌衣如之。
配位祭器祭品陈设
四配位东西向,凡四案。案设爵三,前为铏二,其次簠、簋各二。簠之右,列豆八。近簋为韭菹,为醓醢,为菁菹,为鹿醢;其次为芹菹,为兔醢,为笋菹,为鱼醢。簠、簋之前为篚,实以帛。案之前为俎,俎中区为二,羊左豕右。俎前为香烛案,鑪一、镫二,馔盘各一,桌各一,桌衣如之。
十二哲位祭器祭品陈设
东西各六案。案设供爵三,次以香烛鑪一、镫二。前为铏,铏之前,左为簠一,实黍;右为簋一,实稷。簠之左,列笾四。近簠为形盬,为枣;次为栗,为鹿脯。簋之右,列豆四。近簋为菁菹,为鹿醢;次为芹菹,为醓醢。东西各俎一,前设六案之中,俎中区为二,左羊右豕。俎之前为香帛案,亦东西各一,案设献爵三、鑪一、镫二、篚一,实以帛,各六端。馔盘东西各一,桌各一,桌衣如之。
两庑祭器祭品陈设
两庑,以二位共一案,东庑之案三十三,西庑之案三十二。案设供爵二,东庑末案供爵一。次以香烛,前为簠、簋各一。簠之左为笾四,簠之右为豆四,实如哲位。东、西庑各设俎三,俎中区为二,实以羊、豕。俎前为香帛案,东西各二,案设帛一、献爵三、鑪一、镫二。香帛案之左,置尊桌一,桌设尊三、酒尊盖袱三,袭以桌衣。馔盘东西各二,桌各二,桌衣如之。
崇圣祠正位陈设
崇圣祠正位设五案,案设爵三,前为铏二,次簠、簋各二。左右笾、豆各八,实如配位。簠、簋之前为篚,实为帛。其前为俎一,中区为二,左羊右豕。又前为香烛案,鑪一、镫二。其右为祝案,置祝版并架一,袭以黄绫衣。香烛案之东、西,各置尊桌一,桌设尊三,凡六尊,袭以桌衣,左右列焉。酒尊、盖袱六,馔盘各一,桌衣如之。
崇圣祠配位祭器祭品陈设
东西向设四案。案设爵三,前为铏一,次以簠簋各一,左右笾、豆各四,篚各一,实如哲位。东西各设俎一,实以羊、豕。香烛案一、鑪一、镫二,馔盘东西各一、桌各一、桌衣如之。
崇圣祠两庑祭器祭品陈设
崇圣祠东庑设案二,西庑设案一。案设爵一,簠、簋各一,列其次,左右笾豆各四。东西各设俎一,分别盛羊、豕。此外东西各设香帛案一,案设献爵三、鑪一、镫二、篚一,实以帛一。香帛案左侧,置尊桌一,桌设尊一、酒尊盖袱一,袭以桌衣。馔盘各一、桌各一、桌衣如之。
参考文献
[1](清)孔令贻录辑;(清)孔尚任原纂;(清)金之植编辑.圣门礼志 圣门乐志 文庙礼乐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2]郑玄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
[3]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春秋)孔子删订.仪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5]郭璞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春秋)孔子删订.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7](清)孔令贻录辑;(清)孔尚任原纂;(清)金之植编辑.圣门礼志 圣门乐志 文庙礼乐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8](春秋)左丘明著.左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9](西汉)戴圣编著.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0](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北京古籍丛书 钦定国子监志 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1](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北京古籍丛书 钦定国子监志 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2](清)张安茂撰. 頖宫礼乐全书. 清顺治13年(1656),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