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村环境的形式美
建筑环境形式美的规律既揭示了建筑环境美的来源,同时也为人们正确地欣赏和把握建筑环境美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正是建筑环境形式美的价值所在。川底下古山村环境构成的各要素之间通过有机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川底下村落环境形式美的特征。
1. 灵活多变、统一和谐的村落环境景观
川底下古山村以龙头山为中心,整体上座北朝南,呈外凸弯曲的布局形式;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不仅使整个村落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而且也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效果。
●选址依山就势 景观优美独特
根据地形高差的不同,村落整体上可以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又分别利用地形的高低状况,由多组不同高差的合院建筑所组成,创造了参差错落、丰富多变的建筑环境景观。
整个村落以山体为中心,村落呈扇状向下延展,形成了明显的南北轴线,沿轴线两边民居随地形的变化错落有致的布置,使整个村落在南北轴线的统一控制之下,既灵活变化,又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于村落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然成为周遍视线的汇聚焦点,不管深处周围山体的什么位置,俯瞰川底下村,均能获得很好的视觉景观。
依山就势、变化统一的村落环境景观
●建筑错落有致 整体和谐统一
变化与统一作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建筑美具有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规律中,变化是基础,统一则是变化的目标, 变化赋予建筑环境以个性与生命,统一则是建筑生命和个性存在的形式,是变化的结果。变化讲究的是“多样性”,而统一作为变化的目标和结果,它讲究的是“整体性”,它要求建筑环境的各部分能够相容相谐,在多样和区别中又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从而形成某种共性的倾向与追求。
统一,从本质上讲是变化的落脚点。川底下建筑环境艺术的统一,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要求与精神要求。就物质功能来说,川底下村作为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村落,人们对建筑物质功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因此,建筑各构成要素在体量、形状、尺度以及建筑的外观形式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就精神功能来说,建筑形式的变化,应根据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的需要来进行。对川底下村来说,虽然其物质条件各家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家族观念,使得其精神追求存在的一致性。
川底下建筑环境的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典型的山地四合院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合院建筑,其平面布局基本一致。其次,其建筑立面处理、结构方法及细部构造等均基本相同,这不仅使建筑物的体形和外观保持着统一和谐的风格,而且连色彩、质感乃至细部处理都基本接近。“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山光水色与建筑环境、田园交融、相映,从而使川底下村环境与山野、梯田、草木、行云、流水等自然景观综合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
2.收放自如、蜿蜒有致的街道、节点及合院空间
●空间自由灵活 生活情趣兼得
由于川底下的街巷是建立在老百姓自身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其街巷均有比较宜人的空间尺度,为村民提供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创造了古趣盎然、淳厚朴实的生活画面。
村落的广场主要是用来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川底下村因地形所限,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广场。对龙灯、社戏等全村性的大型公共活动场所,一般由村民临时搭建而成。对川底下村落环境影响较大的公共活动节点空间主要包括磨房、井台、商店等。沿主千道拾级曲折盘旋而上,便是全村的公共磨房空间,该空间由室内与室外两部分构成。室外呈不规则长方形,一边为交通一边为磨盘。在广场的西南角有房屋两间,为室内部分,内设磨盘两个。作为川底下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功能除满足磨面等需要外,还是村民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井,作为村民必不可少的设施,它除了提供村民用水之外,还具有联系各家各户的作用,也是村民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井台空间全村共有两个,全部位于村南。 由于井台及磨房空间与入的生活甚至生命密切相关,也使得这两种空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井台、磨房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是“家”的象征。
亲切自然的入口空间
磨盘空间
●合院意境含蓄 空间启承转合
川底下合院建筑组群纵横铺展的平面格局,加上自然地形高差的变化,给川底下古山村环境带来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合院空间中启、承、转、合的空间序列,表现了川底下合院建筑空间布局审美上的独特意蕴和巨大潜能。
理性化与美化的有机结合,是川底下合院建筑在空间排列中遵循的的基本原则,理性化讲究建筑序列的规范;美化则讲究建筑序列的有机性、变化性与个性。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既讲究统一、严整,又讲区别、变化的建筑空间的序列原则。
川底下院落空间的美,就是从这种既规范,又“有机”的序列中充分显现出来的,这种院落空间的形式不仅使用方便、安全,从审美上讲,更使建筑的静态美具有了强烈的动态审美效果。这种由空间的存在形式,转化为时间流动状态的特点,可以说是川底下村村落环境的又一重要特点之一。当人进入院落后,不仅不同形式的建筑単体会赋予人不同的审美观感,而且不同的审美观感还会随着人在空间中的漫步,随着漫步中时间的流逝,而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
“饮水思源”